近期,随着股市波动尤其是部分个股的大幅调整,市场对IPO常态化的质疑声开始鼎沸。不少投资者认为是新股不断发行导致股市下跌,要求减少甚至暂停IPO。而部分人士坚称“A股调整与IPO常态化无关”、“IPO拖垮市场一说不成立”,旨在撇清IPO与市场调整的关系。
股市涨跌本是正常的,并且与多种因素相关。但不可否认,新股大量发行,必然导致股价结构性调整和估值结构重估。武断地认定股市调整与IPO无关,显然是不顾股市结构性调整的事实。
近期,股市的结构性调整非常剧烈,在贵州茅台(600519,股吧)、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中国平安(601318,股吧)等蓝筹股创出新高的同时,大批个股创出股灾以来的新低。股市机构性调整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压力:
首先,IPO超发,带来新股稀缺性的丧失,新股估值随之大降。2016年A股共有280家企业拿到IPO批文,募集资金1843亿元左右。2017年之后,IPO常态化加速推进,基本每周发行10家,市场已经形成全年500家、募资3000亿元左右的大致预期。在高密度的新股发行压力下,代表新股估值的深次新股指数,从1633点跌到1133点,跌幅约为30%。
第一创业可算次新股大跌的代表,半年时间从45.48元跌至本周二最低时的13.13元。同时,新股破发现象也卷土重来,新股不败的神话被打破,红蜻蜓(603116,股吧)盘中屡次出现跌破17.7元发行价的现象。
其次,IPO常态化导致壳资源价值大幅贬值,ST股整体跌势如潮。在股价腰斩的16只股票中,一半都是ST股,*ST昌鱼近半年跌幅排名两市第一,约为60%。此外,还有*ST中富、*ST智慧等16只ST股跌幅超过40%。
再次,个股闪崩现象频现,大量个股瞬间跌停,资金恐慌出逃,多头毫无抵抗力,极大挫伤市场人气。闪崩股中除去盐津铺子等高位次新股,也有部分庄股,其他闪崩股则是信托资产管理计划、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机构聚集的场所。
对于股市的结构性调整,需要辩证看待。从市场长远来看,这种结构性调整无疑是良性的,是资本市场正本清源、回归价值投资之旅的开端。
过去在核准制下,新股上市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新股具有稀缺性溢价,而存量老股也因为IPO渠道不畅而往往具有高至几十亿元的壳价值。这种情况,造成A股投机文化盛行,炒新炒小炒壳充斥市场,垃圾题材股获得高估值,市场无奈只能逆向选择。
但经过这轮结构性调整之后,股价结构性失衡依然很难说得到了扭转。目前两市有大约113只次新股动态市盈率超过100倍,超过500倍的也有9只。自2016年开始,创业板、中小板估值持续回落。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创业板指数的最新市盈率为48倍,中小板为39倍。但从全球股市来看,与我国中小创最接近的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纳斯达克近两年平均估值仅为28倍。
的确,目前创业板等中小市值股估值偏高,新股次新股长期以来溢价较多,股价结构性调整和估值回归是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IPO常态化无可厚非,可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也可以让市场更加理性。
但IPO常态化需要适度,新股发行不能搞成新股超发。
A股股价结构性高估,是长期历史遗留问题,是核准制这一新股发行制度的副产品。新股超发导致新股稀缺性丧失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二级市场的价值重估,处理不好就会带来估值体系的崩溃。
新股发行节奏应尊重二级市场普通投资者利益,正视A股长期历史形成的估值结构不合理问题,应该给注册制或者“事实上的注册制”设置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以改革红利和业绩增长化解A股部分公司的较高估值,以公平方式补偿普通投资者利益。
A股的结构性调整如果过深过快,也有发展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应采取措施预防出现大量公司股权质押爆仓这种极端情况。据券商研报,以5月23日收盘价计、并以质押率四折、警戒线150%计算,共有233只个股639笔股权质押交易低于警戒线,需要追加担保品。
同时,也应看到IPO发行对于指数涨跌具有滞后性,往往是在新股大批量发行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达到临界点,导致趋势逆转。更何况,紧随新股发行而来的限售股解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大股东的清仓式减持令市场胆寒。
IPO常态化带来了价值投资的回归和市场的良性发展,过度投机文化部分受到遏制。但新股发行节奏仍需要适度控制,以维持新股改革的动态平衡,避免股市结构性调整恶化为系统性风险。只有IPO适度化,才能保证IPO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