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来临,中国有望全球领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5G的大带宽场景将率先商用,韩国已计划在明年冬奥会提供5G技术服务,韩国三星上月也宣布与英国运营商在今年开始建设5G网络并由三星提供基站和设备。
与国外相比,中国在5G布局上似乎更成熟。2009年中国就已经开展了5G研究,并在之后几年展示了5G原型机基站。
2013年11月6日,华为宣布将在2018年前投资6亿美元,对5G的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并预言2020年用户即可享受5G移动网络; 2016年5月31日,第一届全球5G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开始向5G核心地位迈进;2016年11月17日,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类似于国际通信标准化机构)第87次会议就5G短码方案进行讨论,最终华为方案胜出,中国方案入选5G标准。
从2G时代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到成为5G标准的制定者之一,谁掌握了5G的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会长葛瑞德认为:“2020年全球将有第一批国家正式应用5G,而中国必将是其中之一。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国不仅是一个领先国家,还是创新驱动型国家。”
目前,工信部已经开始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的第三阶段工作,侧重于商用前夕对产品的研发、验证和产业协同,预计在明年6月出台5G商用或接近商用产品。
中国三大运营商也表示将于2018年迈出5G试商用第一步,并力争在2020年实现5G规模商用。
一位民营通信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的通信建设其实是国家指导和推动,欧美国家很难做到像我国一样密集、深度地覆盖基站、铁塔、光缆的基础设施。“中国做5G有基础,政策也支持。根据5G的属性,基站密度建设肯定会比现在高很多。虽然国际电联对5G的标准还没冻结(还在不停更新),要到明年年中才开始,但现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如5G基站储备、云化架构的储备等基础准备工作。”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很有可能第一个进入5G网络时代,也再次证实中国完全能达到在2020年全面实现5G网络商业化的计划。“不像3G或4G时代,我们跟着人家跑,5G时代我们是在领着大家跑。”
民资助力5G布局,找准定位是关键
为了在5G时代确保领先地位,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去年末工信部等16部门发文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业即是最明显的例子。政策支持之下,民资开始逐步进入5G产业链。
日前,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高速无线通信(EUHT),由广东民企新岸线计算机系统芯片有限公司(下称“新岸线”)引入上海。据悉,沪港同创(上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沪港同创”)和新岸线设立合资公司,进一步研发EUHT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据介绍,EUHT技术是目前全世界首个取得测试成功并投入应用的5G技术范例,比国际电联提出的5G技术时间表提早了3至5年。EUHT技术研发历时6年3轮,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其主要特点是能够在每小时360公里高速移动状态下支持“三高,三低,三精”(高可靠、高容量、高速率,低时延、低功耗、低成本,精准定位、精密计算、精细控制),同时网络本身整合了亚米级动态定位功能,定位精度和响应时间都高于GPS和北斗的特殊算法。EUHT技术目前已通过高铁、地铁、智能交通、密集覆盖等应用测试,并于2016年开始在北京、广东省全境、江西和福建等地的高铁、地铁、智慧公路、农村宽带无线覆盖等领域投入产业化应用。
目前,华为和中兴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也在加紧研发5G技术。华为公司高级技术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仅是技术上的成熟并不能说5G已完全准备好,因为5G建设是个生态圈,需要大家一起来玩。“华为也在与业界探讨有关5G的应用,因为现在每个5G的应用都是针对垂直行业,而这些行业的商业模式又不一样,比如车联网自动驾驶、结合VR直播需要大带宽、低时延,无人机的投递则需要导航、远程操控等。在这些应用方面,华为和很多合作伙伴已经测试了很多场景。”
上述华为技术人员称,合作伙伴也是推动者,华为的很多开放实验室会给这些合作伙伴提供资金,让他们去测试、对接,所有的目的都是催生技术成熟和生态商用的成熟。
民资可以进入5G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以VR体育赛事为例,运营商、体育馆、赛事主办方、直播方等都可以携手做VR赛事,民资可以在里面选一块,比如场馆的改建、网络保障、终端内容等。国家的新政策是支持民企与运营商谈合作,比如民企可以从电信批发流量,作为批发商做二次运营和服务。”上述华为高级技术人员说。
在前述业内人士看来,引入民资后,可以为更多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不过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通信行业。“通信行业是重资产的,投资非常大,周期回报较长,一般要5年及以上才能收回成本。5G产业链比较长,生态圈里的玩家也多。之前的模式是运营商向设备商买设备,把网络建起来后推业务,用户直接用就行。但到了5G时代,任何一个业务或应用都有运营商、服务商、设备商、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终端、传感器、模组、业务平台等),产业链会更丰富。民营资本可以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 |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