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影响有限
王有鑫认为,美国税改对中国的外溢效应,短期看会造成一定压力,但只要应对得当,中国经济依然会稳健发展,在制造业领域仍具有比较优势。
首先,减税对不同行业影响各异,不会造成中国产业资本大规模流向美国。电信、消费零售、银行、媒体、交通等税率超过21%的行业获益将最大,但硬件和软件服务业、仪器设备、生命科学、制药等税率已经低于21%的行业受益将很小,不会有额外加成。
其次,中国制造业依然有整体性竞争优势。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不仅是税收竞争,还包括劳动力成本、环境、土地等一揽子生产要素投入。这些方面,美国的环境、劳工等成本相比中国仍偏高,劳资关系及与劳动力相关的隐形费用通常让企业叫苦不迭,在我国投资设厂依然具有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
第三,企业选择在中国还是美国投资设厂,与企业销售策略有关。如果在华美资是市场获取型企业,即使面临高税率,企业也不会轻易离开;如果在华美资是出口加工型企业,产品销售市场主要针对美国市场,减税后,这部分企业可能会离开。
余南平指出,之前白宫还发布了特朗普政府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强调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希望通过一些战略减少中美贸易逆差,但这方面首先要搞清产生逆差的原因,逆差来源是由于中国承接了全球、特别是东亚的制造业配套枢纽的工作,这是全球价值链的一个体现,并不因为美方的诉求就能改造此价值链。“因此,经济竞争是存在的,甚至短期内可能压力会比较大,但并不能改变本质。想通过税改或"美国优先"来获得全球制造业优势,是很难的。因为制造业优势并非简单通过税改就可获得,而需要通过长期产业链的积累。美国在三十年的全球化过程中,部分产业的全球资本流动已把产业链的主要生产部分移至全球。而制造业是以产业链为根据的,因此美国在政策上有一些推动,比如鼓励公司回国发展,但一个公司要搭建一个全球产业链或搭建本土产业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产业价值链的竞争优势是税收角度难以避免的,有时需要人口红利,有时需要销售半径,有时需要全球市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凤英表示,美国税改法案通过后,全球各国都会有资本流入美国,会扩大美国的投资空间,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全球的产业链和生产链都会发生变化。但这对中国来说,可能反而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当资金大量流入美国时,中国可以对部分资金短缺的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或使用人民币计价,趁此调整对外经济关系,“中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贷款,一部分发达国家对人民币国家化有点抵触,认为中国的竞争关系对其不利,但新兴市场是需要的。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沿着我们自己的设想去进行,但也要注意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到时会否发生金融危机。”
此外,陈凤英指出,中国也可借此时机进行税改,“我们要抓住机会改革,把国内的税和费真正理清,做到"脱虚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