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重申现金贷利率36%的上限,现金贷平台因此不得不压缩获客成本,新一轮的优质客户争夺战也由此开启。
“一方面不少平台将获客中介费调低20%,缓解自身运营压力;另一方面又大幅提高获客准入门槛,只接受拥有稳定工作人士的借款申请。”第三方获客中介机构负责人赵刚(化名)向记者直言,目前其营销策略已做出大幅调整,从以往的大规模广告投放获客,转向面对白领阶层精准营销。
一家现金贷平台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现金贷业务若想实现盈利,只有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尽可能多地获取优质借款人,大幅降低坏账率。
“我们内部估算过,在扣除12%资金获取的刚性成本后,只有将坏账率控制在3%以内,获客、催收、运营等各项成本开支压缩至12%以内,才有可能实现现金贷业务可持续发展。”上述负责人直言。为此,平台业务运作模型需发生巨大变化,以风控为例,以往现金贷只需在贷前查询黑名单与多头共债数据,如今需要依据借款人状况设定不同的风险评估与授信额度模型,通过精细化运营创造利润。
“若新设立的风控模型出现漏洞,现金贷业务模式就会遭遇亏损。机构淘汰出局,最终将演变成新一轮行业洗牌。”上述负责人指出。
优质借款人未必降低坏账率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优质借款人之争“一触即发”。
广信贷副总裁张万新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监管新政出台后,他们已将获客侧重点放在二、三线城市企业事业单位员工、公务员、国企职员等,并考察借款人在当地的公积金与社保缴纳状况,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
一位信贷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与其他平台形成差异化的获客思维,他们会要求借款人除了提供稳定工作证明资料外,还有保单。
尽管不同平台的获客策略各有差异,但要吸引优质借款人,都需忍受更低的贷款利率,因为多数优质借款人对利率比较敏感。
部分现金贷平台干脆转变业务模式,涉足信用卡代偿业务。此项业务主要针对拥有信用卡的客群,他们的信用状况相对良好。
“我们的规划是,先借助信用卡代偿业务获取大批持有信用卡的客群,再逐步向他们推出授信放贷业务。”一家现金贷平台人士向记者坦言。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规划未必能实现。一方面,当前信用卡代偿业务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各家平台在坏账率、运营成本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更多比拼资金成本的高低;另一方面,信用卡代偿业务无形间“撬动”了银行的奶酪,其业务发展空间容易受限。
“事实上,优质借款人并不一定会带来更低的坏账。”上述现金贷平台负责人认为。他所在机构曾研发出一款专为小微企业主提供现金贷的产品,当时研发团队认为这些企业家有房有车,还款风险理应不高。但运营数据显示,没有房产的借款人坏账率要低于有房产的。经调查发现,其中不少企业主用房产去向银行、民间借贷机构申请抵押贷款,导致多头负债,坏账风险随之增加。
“要在36%利率上限的压力下存活,现金贷平台决不能单纯依靠优质借款人争夺战,这背后还涉及获客、大数据风控、新产品设计等环节的持续优化。”上述平台负责人直言。
提供期限长额度高的信贷产品
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这些现金贷平台的普遍做法是,将存量用户数据库与第三方征信机构白名单进行比较核对,挑出其中的优质用户,为其提供低息大额长期的信贷产品。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是将信贷期限拉长并调高授信额度,给平台带来更多利息收入,缓解利率受限对业务利润构成的冲击。
“我们内部测算过,若将1个月的信贷产品期限拉长至1年,优质借款人的授信额放大3倍左右,只要他们按时还款,在坏账率不超过2%的情景下,平台每个季度能赚取200万-300万元利润。”一家仍计划向现金贷业务安排亿元放贷额度的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过,也有现金贷平台悄悄打起“擦边球”,通过对大额长期现金贷业务采取分期偿付等还款方式,变相提高实际息费水准。
“若借款人知悉,一定会改换门庭。对平台而言,这等于放弃未来发展空间。”上述消费金融机构负责人认为。近日他所在的平台正尝试遵循风险定价的原则,对优质借款人开展利率分层与授信额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