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2007年、2008年左右就有企业年金。现在公司每个月给我们交1100元左右,自己不用交。”2017年12月29日,广东某国企员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其公司的企业年金情况。她表示,这笔钱在个人账户,退休后就可以多拿一笔养老金。
根据《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2016年共有105.5万人领取了296亿元企业年金,平均下来每人每月领取2388元,与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2362元几乎没有差距。
这就意味着缴纳企业年金的员工,在退休后可以领取“双份”养老金。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协商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第二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企业年金参保职工人数仅为基本养老保险的8.36%,在4.1亿城镇就业人员中仅占5.6%,积累基金占GDP比重只有1.5%。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那么该如何壮大企业年金?专家表示,这不仅涉及到企业年金本身的制度完善,还涉及到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综合可得税改革等多个方面。
企业年金增幅创新低
自2004年建立制度基本框架至今,企业年金已走过13个年头。
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已覆盖2328.61万名职工,积累基金1.24万亿元。显然,4.1亿城镇就业人员中的大部分职工群体,还没有被纳入企业年金制度。
原本缴费人群基数就不高的企业年金,扩面也几近停滞。来自人社部数据显示,2016年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和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分别为7.63万个和2325万人,增幅分别为1.12%和0.39%,均为近十年来最低值。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职工数仅3.61万人。
据记者了解,企业年金覆盖的企业中,国有企业是主力军。一位养老金管理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机构企业年金客户中民企占比不到1%。
人寿养老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马葵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企业是否建立年金计划和制度、企业性质、经营规划思路、外部环境、生存压力等多种因素相关。国有企业相比之下管理规范,生存压力没那么大,对未来有整体规划,将员工福利看作正常经营中的一环,讲究公平、效率、长期、持续。
“民企更喜欢短期激励,而且有员工持股计划等很多其他的激励方式。中小企业在市场化改革调整换挡期,生存是主要问题,锦上添花的福利可能要放到下一步考虑。”马葵说。
外企则倾向于用其他福利计划和商业保险措施来激励员工。一名在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工作的员工曾向记者表示,除了基本社保外,公司还为其购买了商业保险。
“过去十多年企业年金发展速度比预想要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董克用分析称,企业年金有两个作用,一是补充养老金,二是雇主主导的人才吸引策略。过去政策注意力多在基本养老保险上,第一支柱遗留问题没解决,企业缴费负担降不下来,难以负担第二支柱。
据记者测算,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关于阶段性降低本市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等“五险”规定,企业的五大社会保险总费率超过41.3%(工伤保险按0.5%算),其中单位缴纳31.1%。
而对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行业,企业没有动力留下人才,签订的也是短期合同,更不用说建企业年金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