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反复强调,扶贫成效要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得到人民认可。如果把这样一项崇高的事业简单化为“迎检得分”,那就是低估脱贫攻坚的意义。决定考核检查“得分”高低,归根结底要看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是取得实效,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不是得到了稳步提高。如果仅仅靠“技巧”过关,可能领导干部“得了高分”,却会耽误一个地方发展,会贻害一方百姓
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对2017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全面部署,对各省区市交叉考核工作组骨干成员开展集中培训,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端正考核评估态度,公正客观对待考核中发现的问题。
脱贫攻坚战已进入“下半场”,将有越来越多的地方迎来考核检查。年末岁初,“迎检”突然成了一些贫困地区的“热词”。有的开“迎检”动员会,有的做“迎检”资料准备,还有一些地方开展了“迎检”培训,可以说忙得“不亦乐乎”。更有甚者,还要一次次搞“模拟”,一遍遍“改材料”,这些做法都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既浪费了行政资源,又占用了基层干部的精力。
究竟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扶贫考核检查,对贫困地区党政领导也是一个考验。
辛辛苦苦奋战几年,大家都盼望能在考核检查中取得好成绩。更何况扶贫工作中有一项规定是,地方不脱贫,干部不“挪窝”。于是,有些人就盼望着“考核过关”,千方百计想“得高分”,甚至为此不惜调动群众“模拟”,组织乡村干部“迎考”。如果我们把脱贫攻坚的考核检查,等同于学生的“期末考试”,心中总想着“分数”,那可能就错了。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将给贫困地区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推动脱贫工作,就是要促进贫困地区的社会变革。因此,在整个脱贫攻坚战中,中央反复强调,扶贫成效要经得起历史检验,要得到人民认可。如果把这样一项崇高的事业简单化为“迎检得分”,那就是低估脱贫攻坚的意义。
扶贫考核检查是促进脱贫攻坚的抓手。考核检查多了不好,没有也不行。考核检查过程中,确实有一些“手续”性的步骤,有一些需要了解的“规则”。但是,不能把丰富的社会事业简单化为准备数据,撰写材料,迎接上级的检查。如果迎接扶贫考核检查被“抽象”为“迎考技巧”,大家费尽心力学“技巧”,广泛动员忙“迎检”,那就是舍本逐末,与脱贫攻坚的本来意义背道而驰。
决定考核检查“得分”高低,归根结底要看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是取得实效,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不是得到了稳步提高。如果仅仅靠“技巧”过关,可能领导干部“得了高分”,却会耽误一个地方发展,会贻害一方百姓。
越是到了向深度贫困攻坚的时候,工作起来越艰辛。各方面应该体谅贫困地区干部的艰辛,理解他们的苦衷,尽可能完善考核办法,把好干部“考”出来,把地区发展的成效“考”出来。但是,任何事情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考核检查制度也一样。对于检查考核“分数”,希望扶贫一线干部能“得”之不自满,“失”分要自省。考核检查结果只可以当作反思自己工作的参照,不能当成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
脱贫攻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这是一场有时间节点的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把这场攻坚战称为一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能够亲身参与这样一项事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战在一线,无疑是人生的一段光辉岁月。各级扶贫干部要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再多一些人民情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迎检。(魏永刚)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