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近日下发的4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以及配发的意见和工作要点),与此前发布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等诸多监管文件,勾勒了今年银行业监管深水区全景。
舆论普遍的关注点目前集中在银行同业、理财、表外业务面临的空前监管力度上。但事实上,摆在银行面前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是异地非持牌分支机构是否要撤退;如果不需要,又该如何尽快拿到牌照。
“我们都开玩笑,我们是不是都要撤了。”一名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无奈笑称,“那如果我们撤走了之后,陆家嘴(600663,股吧)的租金是不是要降了?”
有报备 无持牌
前述“4号文”将“未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网点,包括异地事业部、业务部、管理部、代表处、办事处、业务中心、客户中心、经营团队等,并从事业务活动”列示,定义为违规。
“第一条影响太大了,关乎数百个业务部门去与留。仅上海这边未经上海银监局审批来设立的非持牌银行业务部门,有200多家,主要集中在陆家嘴的恒生银行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这几栋楼。有些是以部门形式存在,有些是部门的驻外团队形式存在;多则百号人,少则几号人。这些部门都没有跟向上海银监局报备,更谈不上报送业务数据,而是受法人行所在地银监局管辖。”一名全国性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事实上,“有报备,无持牌”可说是银行驻沪业务部门的普遍现状。记者采访了各类银行共12家(含经营区域受限的城/农商行),他们均向记者反映:驻上海的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部门/团队仅向总行所在地银监局报备,相关的“资金运营中心”牌照尚在申请或准备申请。
近年来,北京、上海基于信息、资金、资源、交易对手、人才聚集辐射的巨大优势,吸引了众多商业银行设立资金运营、信用卡、票据、同业等相关业务据点。一个有据可查的监管数据是,截至2017年5月末,京沪两地共有41家专营机构(含信用卡中心、票据中心、资金运营中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国际业务结算中心五大类)。据记者了解,如果分地域看,在沪商业银行持牌专营机构要比北京略多一些;若分类型看,两地持牌机构信用卡中心占大多数,资金运营中心寥寥无几,目前仅兴业、平安、南京银行(601009,股吧)等少数几家银行拿到了资金运营中心牌照。
监管层将再启动调研
上百个业务据点“一刀切”式地退并回总行,并非小事一桩。
监管层如何看待“撤与不撤”的问题呢?“其实现在4号文出来,也是一个面上的东西,各地银监都还在学习,具体的还是要等会里决定怎么做,是和去杠杆一样也有存量增量、过渡期呢,还是其他的。”一名不愿具名的监管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一棍子打死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不可控影响。”
不过,随着金融去杠杆进入深水区,很多资金业务其实面临收缩。“其实我们自己都不是特别乐观。现在业务不好做,之前因为"三三四"还停摆过一阵,利润少而且容易踩雷。如果说迁回总行,也是为了节约成本吧。有些在上海有分行的其实也很好办,直接在分行办公就完事了,也没有那么难。”一位农商行人士告诉记者。
一个动态是,银监会城市银行部将再启动最新一次调研,主要考察城商行异地机构基本情况、主要风险和问题、已采取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不撤”的呼吁
受访人士普遍表示,“4号文”出来后,确实会有部分机构有迁回总行的打算。
“当时有关方面也跟我们说过,以后肯定会清理这种不持牌的,也不知道迁回去之后业务会发展得怎么样,可能就先试水;二是可能是没实行事业部制,或者还没达到持牌的要求,又不想把这些部门的人财物都放在分行去管理;三是可能不想受到法人行银监和上海银监的双重监管。”
不过,大部分银行的看法,是希望监管层酌情考虑实际情况,不要“一刀切”。他们的呼吁,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首先,界定“未经批准”里的“批准”是一个什么形式,是否有且只有获得“金融许可证”的形式。
“是要向上海银监报批,还是口头汇报对方允许就可以?又比如说我们进沪的时候向总行所在地银监局和人行报备了行不行?我认为这也是"批准"的一种形态。”一名受访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说。
其次,应该回归政策的初心,看到异地机构的积极作用。
有农商行人士结合该行实际情况告诉记者:“在小城市,我们想招个研究生都难,更别说合适的交易员或金融衍生品人才,你只有往外走,往省会城市或一线城市走。最重要的是,做资产做交易签合同,如果不见面,我们根本不放心。异地团队对于熟悉交易对手,并且引入先进的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理念给母行,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所有的政策,肯定都是有初心的,它肯定是为了促进银行更加稳健发展。所以,我认为不能一下子迁回所有的异地机构,应该是以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更合规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马传茂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