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科技事业发生了沧桑巨变。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发挥着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研发(R&D)经费投入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2017年达17606亿元,是1991年(注:我国于1991年建立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并于当年首次公布了R&D总量数据)的123倍,在1992~2017年期间,年均增幅达到20.3%,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现价)5.3个百分点,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资本回报增加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创新政策的不断演变,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科技创新主体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投入大国。
从研发人员总量来看,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的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403.4万人年,是1991年的6倍,1992~2017年年均增长7.1%。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另外,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而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家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也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1%;2014年又迈上2%新台阶,达到2.02%;2017年提升至2.13%,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使我国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形成了包括大科学装置、大型科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科技资源库、科学数据库文献库、行业技术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较完备的科研基础条件,一批世界瞩目的大科学工程,如黔南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合肥“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相继投入使用,构筑起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基础。
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40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许多突出成就,科技产出水平实现较大跨越。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等领域实现了多点突破,科学论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都稳步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公开场合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在基础研究方面,2017年,我国SCI论文总量达33万余篇,约占全球总量的18.6%,位列世界第二。最近几年,在全球自然指数中,我国一直排名第二。一些重要学科方向已经进入并行阶段,有的甚至开始领跑,比如铁基高温超导、量子信息、中微子、凝聚态物理、克隆猴、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国际科技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我国在空间探测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就,如“嫦娥三号”和“玉兔号”月球探测,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空间冷原子钟空间科学实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我国空间探测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蛟龙号”、“探索一号”科考船、“海斗号”无人潜水器等成功完成深海探测任务,使我国在深海探测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国产航母、运-20大型运输机、“华龙一号”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科技制高点上占据了有利地位。
在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2017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2010年起就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201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4960亿美元,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联想等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独角兽企业中,中国有98家,仅次于美国。此外,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行,寒武纪芯片、智能分拣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突破,显示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攀升。
加强科研体制的顶层设计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意识到,我国科技创新仍然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特别是与美国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中国在绝大多数科技领域是跟随、模仿策略,我们所引以为自豪的所谓‘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究其根本还是属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模式创新甚至套利创新,为全人类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做出开创性、引领性贡献的成果和创新严重不足,带头能力不足。”王军说,而像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集成电路、5G、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的代表性领域,如智能制造、3D打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都迫切需要科技创新。
他进一步阐释,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跟踪性技术发展很快,基础科学较为薄弱,颠覆性技术、原始创新就很难产生;二是机制上急功近利,还有待科研体制和科学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来予以引导。
那么,我们要如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呢?
对此王军表示,首先要为创新创造营造更宽松良好和更可持续的土壤,激发创新创造创业创富的活力和激情。
其次,需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基础研究,争取继续孕育出BAT等互联网巨头强有力的竞争者甚至是替代者。
再次,要坚持在开放环境中培养人才。“创新应当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王军强调。
最后,要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对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顶层设计,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特别是要建立鼓励科研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激励创造性劳动的制度,使各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能够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