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国有大行宣布,自1月21日开始的一个月内,结构性存款收益率进行整体上调,其中存续天数小于7天产品,收益率整体上调幅度达到了25%,而从2月23日起收益率回调至原来水平,拉拢过节资金的目的不言而喻。
春节效应显现
银行理财的春节效应,与年终奖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为了让员工过个富裕的春节,企业往往在年前就将年终奖发出,这也使得一月份成为了银行打理财价格战拉拢客户资金最为重要的月份。
根据融360统计,1月份的第二个星期结构性存款发行量148款,较前一周增加了66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24%,较前一周上升了0.14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是4.32%,较前一周上升了0.07个百分点。
而从某国有大行发出的提高收益公告也可以看出些许端倪。该公告显示,2019年1月21日至2019年2月22日期间,结构性存款存续天数小于7天的,收益率高档为3.00%,低档为2.80%,而从2月23日开始,收益率下调回高档收益率2.40%,低档收益率2.20%,也就是说在春节期间的一个月,收益率比平时上涨超过25%。
根据本报记者统计,针对不同期限,该行对于收益率的调整幅度不同,其中7日以下期限调整幅度最大,期限在7天到30天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调整幅度次之,在春节期间的高档收益率为3.20%,平时则为2.70%。93天到184天和184天到730天期限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调整幅度最小,春节期间的高档收益率分别为3.20%和3.40%,春节后则调整为3.10%和3.30%。
事实上,结构性存款的收益调整是随着年末理财产品收益上行而水涨船高,不到3%的收益率很难吸引资金购买。
有业内人士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部分银行调高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不会成为普遍现象,国有银行因为网点以及客户基数的优势,给出的利率要低于市场水平不少,在目前市场流动性比较宽松的情况下,从较低的利率调整为业内平均水平应该是个体行为。
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
理财新规中要求,结构性存款纳入商业银行表内核算,作为揽储的利器,各家银行都十分热衷,结构性存款一度成为2018年的爆款产品。
根据本报记者浏览上市公司公告发现,许多公司从购买保本理财产品转向了购买结构性存款产品,收益率大多在4%以上。
然而,作为结构性存款,需要挂钩金融衍生品以谋取更高收益,而事实上,市场存在许多假挂钩产品。融350数据显示,12月份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共456款,从产品名称来看,有99款产品挂钩美元,72款产品挂钩黄金,44款产品挂钩利率,14款产品挂钩股票/股指,4款产品挂钩原油,另外有223款产品显示不出挂钩资产标的。
而根据监管要求,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发行需要银行具备衍生产品交易资格,这也使得下半年结构性存款呈现收缩态势,很多小型银行纷纷下架结构性存款。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2018年12月份,全国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总规模为96166.41万亿元,较11月份减少了3367.07万亿元,环比下降3.5%,同比增长38.27%。大型银行及中小型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为42806.52万亿元,环比增长3.42%,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为53359.89万亿元,环比下降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