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行业保费增长乏力,银保业务占比最重的“银行系”也难幸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2018年保费数据,9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去年规模保费增长明显分化。
具体而言,体量最大的中邮人寿同比增长40%,招商信诺、中荷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分别同比增长17.8%、16.6%、1.8%,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农银人寿、光大永明、交银康联分别同比下降了15.6%、1.4%、26.8%、8.2%、35.3%。
一位寿险公司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去年整个行业保费端面临压力,银保渠道也存在保险产品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但该人士指出,大股东渠道优势下“银行系”有望在严监管落地之后率先迎来新机遇。
记者注意到,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交银康联、工银安盛最新关联交易数据显示,2018年对母行及其他关联方的高依赖度维持不变。
中邮人寿保费增长领先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中邮人寿实现规模保费576.6亿元,同比增长40%。
由于中邮人寿去年保费大幅增长,拉开了与其他“银行系”寿险公司的规模保费差距。排在“银行系”第二位的建信人寿实现规模保费416.7亿元,同比下降1.4%;排名第三、四位的工银安盛、农银人寿分别实现规模保费337.9亿元、186.4亿元,同比下降15.6%、26.8%。
此外,光大永明和交银康联去年规模保费也同比下滑。光大永明实现规模保费151.7亿元,同比下降8.2%;交银康联实现规模保费115.4亿元,同比下降35.3%。
对于多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保费增长下滑,业内人士认为这在预期之内。一位寿险公司人士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去年整个行业保费端面临压力,银保渠道也存在保险产品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上述人士指出,险企在银保渠道的竞争未来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品研发能力,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显现出竞争优势;二是险企的服务系统,是否更能满足客户以及银行的需求。在其看来,享有股东方天然的渠道优势,“银行系”寿险公司有望在严监管落地之后率先迎来新机遇。
除中邮人寿外,规模保费实现正增长的“银行系”险企还有招商信诺、中银三星人寿、中荷人寿。招商信诺实现规模保费151.5亿元,同比增长17.8%;中银三星人寿实现规模保费72亿元,同比增长1.8%;中荷人寿实现规模保费48亿元,同比增长16.6%。
高度依赖母行代理保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尽管去年“银行系”保费增长情况不一,但各家险企披露的关联交易情况显示,对母行及其他关联方的高依赖度不变。
以保费增长领先的中邮人寿为例,据中邮人寿与邮储银行签署《保险兼业代理协议附属协议(产品协议)》,截至2018年12月底,与该关联方已发生关联交易金额累计574.7亿元。以中邮人寿2018年规模保费576.6亿元算,约99.7%的保费是通过邮储银行代理实现的。
公告显示,中邮人寿于2019年1月15日,与邮储银行签订《保险兼业代理协议附属协议(产品协议)》。代理险种为“中邮富富余财富嘉C款两全保险(分红型)”。中邮人寿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是邮储银行的第一大股东,邮储银行与中邮人寿为关联企业。
包括中邮人寿在内,建信人寿、交银康联、工银安盛等公司数据显示,关联交易产生保费收入占到公司规模保费九成以上。
建信人寿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建设银行代理保费收入额约411.13亿元,以建信人寿2018年规模保费416.7亿元计算,约98.7%的保费是通过建设银行代理实现的。交银康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交银康联通过交通银行代理销售保险费共113.5亿元,占当年规模保费115.4亿元的98.4%。
此外,工银安盛自2018年委托工商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共计294.68亿元(含柜面、网销和自助终端等新渠道保费及续期保费),以规模保费337.9亿元计算,工行代理保费占比约为87.2%。
日前,工银安盛发布公告表示,依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与关联方的统一交易协议签订期限一般不能超过3年,公司与关联方工商银行于2018年7月4日完成签署《个人保险产品销售服务代理协议》,协议有效期为两年,协议期满后,双方如无异议,本协议自期满之日起顺延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