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葛爱峰 实习生 王鑫 郑州报道
4月10日,速冻食品龙头企业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全食品”,002216.SZ)披露了2018年年报。年报数据显示,三全食品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长幅度较2017年均呈现明显的放缓趋势。
此外,三全食品此前“触雷”猪瘟事件,新零售“停摆”陷入窘境,首发募投项目建设10年之久却仍“盘踞”报表,上述多种考验或使这个身负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开创者”、“领导者”光环的明星企业暴露更多隐忧。
增速放缓
三全食品的前身是郑州三全食品厂,始创于1993年,2008年2月在A股上市,主要从事速冻汤圆、速冻水饺、速冻粽子、速冻面点等速冻米面食品和常温方便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据年报数据显示,三全食品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55.39亿元,同比增长5.3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41.49%。相关数据显示,该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9.93%、82.45%。对比数据发现,虽然三全食品2018年营业收入、净利均实现一定增长,但与2017年相比,增速明显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水饺类产品是三全食品的支柱产品,2015年-2018年贡献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 16.49亿元、18.27亿元、19.85亿元和19.2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8.91%、38.22%、37.78%和34.72%。
《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发现,2015年-2017年水饺类产品营业收入金额呈稳步上升趋势,而2018年却同比下滑3.12%,且同年水饺类产品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重有明显缩减。相反,近年来面点及其他类产品营业收入金额在不断增加,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亦不断加大,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面点及其他类产品营业收入17.3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31.33%。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全食品在报告期内的非经常性损益合计3290.41万元,其中政府补助为2117.24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大;资产减值损失本期发生额5012.44万元,同比增加124.61%,主要系本期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所致;投资收益本期发生额870.46万元,同比增加66.35%,主要系理财产品利息收入增加所致。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三全食品在2008年2月A股上市之后,其首发募投项目“盘踞”报表十年之久仍未完工。“三全食品华东基地建设工程项目”(下称“华东基地”)是三全食品首发募集资金主要投资项目之一,三全食品曾预计,华东基地项目2012年12月31日实现盈利,一期建设计划周期为两年,项目达产后,形成7万吨/年速冻食品的生产规模。若该项目一期建成达产后,可以实现正常年销售收入约4.69亿元,实现年平均利润总额5021.41万元。
相关信息显示,华东基地在2007年6月14日取得相关《土地使用证》,由于该项目用地上因拆迁户等问题,造成实施计划一再拖延。
在对华东基地项目实施地点变更后,新确定使用土地面积约204亩,分为三期建设,一期项目总投资1938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728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100万元,计划总投资额不低于9亿元。
从2011年到2016年底,华东基地项目5年时间完工91.52%,然而随后两年该项目进度均停滞不前。截至2018年底,该项目实际投入17736.47万元,占拟投入19380万元的91.52%。
“触雷”猪瘟
自2018年8月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从上游的生猪养殖到下游的猪肉食品衍生品,无不担心“触雷”猪瘟。从双汇发展到安井食品事件后,今年2月份,三全食品被爆出旗下灌汤水饺产品被抽检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遭到了深交所的问询。
2月15日,有媒体报道三全生产的灌汤水饺在湖南湘西、甘肃酒泉两市抽检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疑似批次包括20190113H的1000g灌汤猪肉水饺、20181111H的500g 灌汤猪肉香菇水饺、20181129H的500g灌汤猪肉芹菜水饺。
2月21日,三全食品发布深交所关注函回复公告表示,公司已封存相关疑似产品灌汤水饺共计24127件,价值217.14万元,暂无发现其他批次产品存非洲猪瘟病毒情况。同时此事件已影响到消费者对公司产品和品牌的信心,也会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确定的影响,但目前尚无法评估该事件对2019年度经营业绩的具体影响程度。
虽然目前无法得知猪瘟事件对三全食品2019年度业绩影响程度,但是从其2018年年报可见,该事件致使三全食品当年度净利润减少近42万元。
据年报信息显示,由于上述大部分产品为2019年生产,故对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相关产品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合计减少净利润41.78万元,减少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1.78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该事件仍未出现明确的调查结果。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短期来看,三全食品相关速冻水饺产品将在各个渠道被大量下架,对销量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伴随着市场份额萎缩;中期来看,供货商、渠道商等对其信任度会下降,相关产品市场会被其他速冻水饺品牌替代;长远来看,该事件对企业商誉的毁损将是长期的,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才能重新俘获消费者。”
新零售“窘境”
2015年,三全食品推出新零售利器“鲜食科技”O2O项目,希望能够为三全食品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市场也对于该公司“新零售”业务布局给予厚望。
备受市场关注的三全鲜食(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鲜食科技”),定位以“商圈+社区”场景服务城市白领用户的“鲜食科技”O2O项目,2015年在上海、北京等地写字楼铺设鲜食售货机,同步上线鲜食科技手机APP。
三全食品董事长陈南曾对外表示,公司鲜食业务主要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运行,2014年在上海开展鲜食业务试点并取得初步成功,北京市场2015年6月正式运行,启动规模是100台。
而2018年6月《华夏时报》记者曾在调查上海、北京两地的鲜食科技经营情况发现,鲜食科技在北京的无人售卖机均已经停摆,在上海设置的15个点位也有一半停摆。
三全食品也曾表示,面对竞争激烈、日益成熟的餐饮市场,应对快速崛起的新零售概念下的生鲜便利连锁市场,鲜食科技作为其全资子公司,仍将继续研究升级自动售卖机,未来将逐步加大推广力度和范围。
种种迹象表明,鲜食科技发展之路或并不顺畅,《华夏时报》记者发现,鲜食科技2015年、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约为716万元、1033.5万元,而同期净利润则分别约为-846万元、-2200万元。
在三全食品2017年年报及新公布的2018年年报中,关于鲜食科技的运营状况的经营数据已经从原来财务报表中“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一览”中的位置持续消失,也使得鲜食科技现状显得颇为神秘。鲜食科技目前经营状态是战略收缩还是有其他难言之隐,令市场产生更多猜测。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虽然收银员工作能够被取代,但运营、补货、营销、清洁等仍需人工操作,仅是降低了部分人力成本而已,总体来看,无人办公室货架零售项目综合成本,如后台支持技术研发和部署成本、特别装修成本、RFID芯片硬件成本等甚至比实体店还要高,其前景难言乐观。”
对于三全食品涉及的相关问题,本报记者拨打三全食品董秘及证券事务代表对外公布的联系电话,截至发稿前多次拨打均无法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