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基金不断密集发行、迷你基金大批出现,基金经理的“挂名”问题正成为基金经理与基金销售之间越来越显著的矛盾。
“挂名”涉及基金销售
与基金投资的矛盾
近日,业内有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基金经理的“挂名”问题,他们的渠道销售与基金经理的想法针锋相对、矛盾明显。另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则告诉记者,近期公司希望该基金经理挂名一只产品,这使其苦恼不已。
虽然基金经理“挂名”是明确的违规行为,但在基金业内这一现象却一直存在。随着基金数量的迅速增加,再加上迷你基金的大量涌现,基金经理的“挂名”压力日益显著。
基金经理的“挂名”现象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多人共同“挂名”单只基金,但这些基金经理并非都参与基金操作,外界难以分辨实际操作的基金经理;另一种情况是,操盘人不具备基金经理资格,需由基金经理挂名。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基金而言,如果能够有知名基金经理挂名,对销售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基金销售人员表示。
但站在基金经理的角度,那就不一样了。一位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他对公司想让他挂名一只他无法管理的产品感到焦虑而忐忑。“我能理解销售的想法,能够拉到一笔资金进来不容易。”该基金经理表示,“但我其实心里很没底啊,我又不知道这个基金今后会做成什么样,但这都得算到我头上。”
“挂名”负面影响大
在基金经理的各种担忧中,有一条重要的担忧在于“挂名”是否会影响基金经理及其产品的评级与评价。有相关评级评价机构表示,向机构投资者推介产品时,他们会尽可能剔除挂名因素,但在对基金经理和产品进行评价时,肯定是按照基金公告的基金经理情况来进行判断的。
诺亚正行公募研究中心研究经理李懿哲表示,对于基金经理业绩评价,从量化角度主要以单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入手,这样可以剥离挂名影响。由于基金经理风格一般不会在不同产品形成大差异,所以准确度尚可。但若想要精确考察业绩,需要做净值调查,这涉及定性,因为“挂名”这种因素,看指标看不出来的,所以,想要正确评价基金经理就需要长期跟踪、研究和沉淀。
他分析,“挂名”的不利影响主要在于评价的精度,因为部分小微基金就是双基金经理管理,存在“挂名”因素的扰动。部分基金公司寄希望于以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带流量”,试图把“濒死”产品“救活”。从量化角度而言,如果以算术平均的方式来做评价,小微基金的存在会很大程度影响评价结果,要以加权方式的来做评价,影响才会相对较小。
对此,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刘亦千向记者表示,基金经理“挂名”存在多种负面影响,“对基金经理的评级评价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影响非常不好”。刘亦千表示,在针对基金的评级评价中难以分辨是否“挂名”,虽然专业的评级机构的确可以通过尽职调查了解到真实情况,并提供给机构投资者,但对于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来说,无法获取这一信息。
“这也会影响基金经理的诚信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前就曾有类似例子,有银行渠道问基金经理产品是否为挂名产品时,基金经理否认了,但经过较长时间的投资管理之后,渠道感到不对劲,再追问之下基金经理承认确实是挂名。“对于该银行渠道人员来说,以后这位基金经理的诚信度大打折扣,今后就很难合作如初了。”
刘亦千认为,基金经理“挂名”不仅让基金经理的诚信打折,也会让公司的品牌度受损。“基金销售可能更易将产品销售出去,但是基金公司承担的是公司品牌不诚信的代价。”同时,基金经理在挂名后还将承担一系列风险,如果基金业绩不佳或出现踩雷情况乃至该基金遭受监管处罚,都将直接影响到挂名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