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生产高度机械化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5 16:29:25

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取得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70年来,中国人碗里的粮食品种从粗到细再到粗,数量从少到多再到少,人们越来越重视膳食营养搭配。

一碗饭的变化,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变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

生产高度机械化

1945年,我出生于湖南株洲农村,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人们每天起早下田干农活,拔秧、插秧、割稻,十分辛苦。正是这种童年懵懂的感怀,成为我从事农机化研究的最早启蒙。

几十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将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为研发的重点,在水稻生产的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提升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我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民的艰辛。我们研究农机,一定要为农民、为农业实实在在做点事。70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比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我们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本报记者 刘 慧整理)

中储粮东北项目办原主任邓浩田:

储运技术在革新

1955年,我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一个农民家庭,1980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粮食厅工作。身处广东这片热土,我以满腔热忱投身粮食体制和企业改革大潮中。

后来,我主持建设的中储粮新沙港基地、镇江基地和盘锦基地,是北粮南运大通道上的3颗“明珠”,成为中储粮推动我国粮食储运行业技术革新的缩影。

我们这代人,从贫穷和饥饿中走出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吃饱饭,让周围的人吃饱饭,为全国人民把饭碗端牢,是这代人朴素的心愿。从事粮食工作,能够将自己的心愿和中储粮伟大的使命结合起来,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幸运。

(本报记者 刘 慧整理)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政务部副主任张奇:

小餐桌有大变化

人们常说,对于家乡最深刻的记忆往往来自饮食。父母亲手做的家常菜永远是游子们最好的“那口儿”。

小时候,家里美食真的不多。上世纪90年代,山西人的餐桌基本都是“老三样”:土豆、茄子、豆角。

2008年,我离开家乡上大学。6年后,我来到北京。在北京,我感受到了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饮食氛围,这里饮食文化包容性很强,可以吃到天南海北的美味,当然也包括我家乡的饭菜。

作为一名“准90后”,我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特别幸福,赶上了中国发展最快的30年。餐桌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本报记者 常 理整理)

黑龙江东禾农业集团总经理杨晓萍:

品牌强农增收快

我生长在黑土地上,从18岁蹬三轮卖大米,到2012年成立东禾集团,至今已经在大米行业摸爬滚打了30年。

想要让粮食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多年经验告诉我,一定要依靠创新。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创新了经营模式,建立联合组织,品牌价值提升了,农民也跟着致富增收了;我们依靠农业科技,把联社10万亩有机水稻田实现了全程科技托管,高标准、规范化种植,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作为粮食加工企业,坚定了我们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

(本报记者 马维维整理)

山东宁津县博盛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杨长胜:

吃饱吃好吃出健康

我是山东宁津县保店镇前杨村的一位农民,原来种100多亩的小麦、玉米,每年每亩地收入四五百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9年,我注册成立了宁津县博盛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改变种植传统小麦的单一方式,创新种植彩色小麦、玉米等作物,收入不断提高。

我们已经从解决温饱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人们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我国农业也由追求产量向产量和品质并重转变。

(本报记者 王金虎整理)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

“吃不饱”变“吃得好”

从“新中国成立初5亿人吃不饱”到“进入新时代14亿人吃不了”,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人更能体会这条饱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没有哪个年代,比现在更好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吃饭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我长在农村,上的是农学院,工作在农业农村部,一直从事粮食生产,对粮食生产和端牢饭碗感触很多,有3个最为深刻的记忆:一是解决了温饱,二是告别了粮票,三是满足了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连续5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吃得健康。

(本报记者 乔金亮整理)

黑龙江省方正县龙艳家庭农场农场主王庆龙:

家庭农场发展快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到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我认定,这条路走对了。就在3年前,我正式注册成立龙艳家庭农场,有了属于自己的企业。

2018年,我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农场主培训班,去南方考察学习,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同时更明白了,搞农业不能只靠埋头苦干凭经验,要依靠农业技术,确保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守护老百姓的餐桌和饭碗。

这几天,又到了采摘季。农场的吊秧瓜、葡萄、西红柿等很多有机瓜果蔬菜都熟了,正等待游人前来采摘。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农场会越办越好!

(本报记者 马维维整理)

美团点评首席食品安全官宋哲:

“舌尖安全”有保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食品行业与食品安全治理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得食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助推器的角色持续发挥作用。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有效治理为“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不断更新,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从分段监管到统一监管,从专业监管到融合监管,治理体系优化升级,治理制度不断健全,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主轴、法规规章为支撑、食品安全标准相呼应的制度体系。可以说, 老百姓“舌尖安全”更有保障!

(本报记者 吉蕾蕾整理)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茶农望运平:

生态农业前景好

我叫望运平,1964年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龙潭坪村。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不到50平方米的土墙祖屋内,即便在过年也难得穿上一件新衣服,吃的是土豆、玉米和野菜,白米饭都是稀罕之物。

2010年,我组建了宜昌双狮岭茶业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35人扩充到现在的1156人,拥有有机茶基地5000亩,同时通过自建的现代化加工厂对茶叶进行精加工,年产值达8000万元。

近年来,长江生态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如今,三峡坝上水更清了,生态更好了,种出来的茶叶品质更高了,咱们茶农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本报记者 柳 洁整理)

江西芦溪县何家圳村村民易才云:

科学饮食成风尚

谈到吃,这些年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我们家收入较低,加上还要同时供3个孩子吃穿、上学,不得不节衣缩食,吃饱都不容易,改善饮食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除了过年等特殊时候可以吃到肉外,我平时都很少能看到桌子上有肉。

随着孩子们长大并相继参加工作,我也在家附近的自来水厂再就业,各方面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最明显的就是在饮食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可以做到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

现在岁数大了,身边的老朋友都开始讲究科学饮食。相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吃得更好、更健康、更科学。

(本报记者 吉蕾蕾整理)

标签: 中国 饭碗

猜你喜欢

广西玉林:去年减税降费“红利”超11亿元 支持经

2021年,广西玉林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1 27亿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更多

2022-03-02 10:16:12

【环球财经】IMF和世行将向乌克兰提供逾50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3月1日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向乌克兰提供总额达52亿美元资金支持,...更多

2022-03-02 10:06:38

普京签署保障金融稳定补充临时措施的总统令

俄罗斯总统新闻局1日发布消息说,俄总统普京签署了关于保障金融稳定补充临时措施的总统令,旨在维护...更多

2022-03-02 06:56:54

俄媒:俄乌将于3月2日在白波边境举行新一轮谈判

据俄罗斯媒体1日报道,俄罗斯与乌克兰代表团将于3月2日举行新一轮谈判。谈判地点位于白俄罗斯与波兰...更多

2022-03-02 05:29:10

最新动态:俄媒说新一轮谈判将于2日举行 乌方表

据俄媒消息,俄罗斯与乌克兰代表团下一轮谈判将于3月2日举行。乌克兰外长库列巴1日表示,乌方认为需...更多

2022-03-02 05:41:18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435626514例

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日17时37分(北京时间2日零时37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200287例,达到43...更多

2022-03-02 05:27:33

王毅应约同乌克兰外长库列巴通电话

王毅表示,针对当前危机,中方呼吁乌俄通过谈判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支持国际上一切有利于政治解决...更多

2022-03-01 22:40:44

上海房贷市场“小阳春”:部分银行放款缩短至10天

记者日前从多位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房贷经理处了解到,今年以来,上海房贷市场有所放宽,二手房房贷放...更多

2022-03-01 20:08:15

稳增长政策促进PMI回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表示,三类PMI指数回升表明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春节之后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恢复...更多

2022-03-01 19:34:31

郑州:引导在郑金融机构加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

通知强调,降低个人住房消费负担。引导在郑金融机构加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投放,下调住房贷款利率。...更多

2022-03-01 17: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