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减持现象的频繁上演,逐渐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近年来,在政策层面上先后出台了减持新规以及减持新规升级版等举措,意在规范大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行为,尽可能减缓减持潮对市场的直接冲击影响。
上市公司减持的途径非常多,但通过二级市场抛售减持的约束限制不少。不过从实际操作中,上市公司大股东仍可以通过花式减持、组合式减持乃至其余相对隐蔽的方式完成变相减持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还会借道ETF实现减持的任务。与其余减持的途径相比,借道ETF减持的方式确实显得相对隐蔽,且对基金公司以及减持方来说,也可能会存在互利的影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借道ETF实现减持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从严格意义上分析,并非所有ETF换购计划都是减持的问题。对于部分上市公司来说,可能会通过换购ETF,实现资产配置的分散化与灵活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单一投资某一上市公司股票,其投资风险还是远高于投资ETF产品。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通过ETF投资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其稳定性与确定性会更具优势。
此外,部分存在减持需求的上市公司借道ETF减持的行为,不仅可能会考虑到减缓对二级市场的直接抛售压力,以减少减持抛售股票的舆论压力,而且还可能会考虑到抛售减持的交易成本,而借道ETF实现减持,虽然需要考虑一定的时间成本,但从抛售减持的交易成本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从花式减持到组合式减持,再到借道ETF减持等,这些年来上市公司减持意愿基本上处于高居不下的状态。然而,这一市场现象其实并不健康,而上市公司密集减持潮的背后,不仅与市场发展土壤有关,而且也可能会与资本市场一夜暴富的因素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性。
不过,站在近年来的市场环境思考,当限售股解禁之际,上市公司却迫不及待抛售股票,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思考。但是,这一现象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A股上市公司,多年来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坚持大股东及高管不减持的行为,但与减持的上市公司数量相比,这种坚持不减持的上市公司仍然属于少数。
在上市公司减持变现的背后,虽然存在部分大股东及董监高有着改善生活的需求,但对于不少大股东来说,其减持股份的背后仍可能与维持企业资金持续运转等因素有关。除此以外,还可能存在补充质押、降低企业负债率等因素的考虑。
在当前A股的市场环境下,部分上市公司拥有庞大的现金储备,企业现金流优势较为明显。但与之相比,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却并不在少数,对于上市公司积极采取减持的行为仍需要引起重视,对企业的营商环境、税负成本等,更需要有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扭转部分上市公司长期依赖减持股份回收资金,进而为企业输血的现象。不过,对于部分上市公司纯资金变现及改善生活等行为,仍需要给予适度地引导与规范,对投资者切身利益的保护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