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二号楼,儿童肿瘤科的走廊角落,27号床的小女孩唱着歌,父母欣慰地陪在一旁。再过不久,她便要进行腰穿/骨穿手术——和许多白血病患儿一样,她将要经受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疼痛。
一次次的治疗,对疼痛的恐惧感掳去了孩子童年本该拥有的欢乐。然而,这就是一切吗?广州的一群音乐治疗师来到了他们身边。他们用音乐帮助孩子们对抗痛苦,也使其在音乐中收获勇气。
音乐突破限制成为治疗手段
这是一个平常的上午,音乐治疗师李茜、张展肇、时静洁如约来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二号楼,选择好乐器,给吉他调好音,准备为将要接受腰穿/骨穿手术的孩子进行音乐治疗。
由乐在艺术疗育工作室和唱想音乐治疗工作室共同协作发起的这项“车轮上的音乐治疗”项目,正面向重症肿瘤儿童手术前中后进行音乐治疗干预(项目由和艺术基金资助)。
这一天,接受治疗的是27号床的9岁小女孩。医护人员与小女孩父母沟通后,音乐治疗师们静悄悄地进入到病房,微笑着和小女孩打招呼。一开始,小女孩还抱着手机不肯放,李茜拨动吉他弦,用“问候歌”向她问好,并且带领她与围绕病床的父母、治疗师们唱歌问好后,她慢慢忘记了手机的存在。
简单的问候歌后,李茜让小女孩在一本厚厚的歌本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歌——这本歌本中,是音乐治疗师们在临床治疗中搜集到的在孩子们中流传最广的歌曲,小女孩选了一首《学猫叫》。
于是,所有人轮流陪伴着小女孩一起唱,先是按照歌词上的来唱,然后做出各种各样的即兴变化。唱着唱着,李茜加入了一些互动的动作,本来还有点拘束的小女孩,在音乐治疗师的带动下,慢慢放松,选择了喜欢的小乐器,摇动着、敲打着,欢乐地参与其中——这时候的她,绽放着本来9岁的小女孩该有的笑颜。
护士吴素云和刘龙珍负责协助音乐治疗师们在病区的开展,对音乐治疗的情况也最为了解。吴素云说:“27号床女孩初次诊断为白血病,也是首次住院,刚来的时候特别排斥吃药打针,性子很倔,她不想干的事情,怎么劝也不配合。”这么固执的孩子,在音乐治疗师离开后,情绪和状态却完全变化了:“她好像是第一次这么有礼貌和欢乐地跟我说话,我说十分钟后再来,她笑着说‘等一下见哟’,让我很惊讶。”
音乐治疗不是简单的音乐陪伴
在旁观者看来,音乐治疗师好像只是陪着孩子弹弹唱唱,怎么可能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音乐会很快建立一个让人信任和放松的环境,但在这样复杂的临床干预中,起作用的永远是个性化的治疗,而这些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专业的音乐治疗师才可能做到。”时静洁说,整个临床的设置,治疗的过程包括了前期的准备、现场的评估和数据收集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音乐治疗师需要在当下,根据孩子的需求不断做出调整。
“创作式音乐治疗是一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对歌曲的讨论、改编和创作,用来匹配孩子当下的情绪和状态。”
进行音乐治疗的过程并不是一直都是那么顺利,或一直都能得到所有家长和孩子的理解和欢迎。为此,音乐治疗师除了付出大量的准备时间,还要付出更多宽容和理解。然而,他们不后悔选择了从事音乐治疗这条路。
2018年10月,她正式启动了“车轮上的音乐治疗”项目,11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认可了该项目。时静洁开始联合其他音乐治疗师为医护人员科普音乐治疗,分享音乐治疗可以给病人带来的改变。在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商讨下,时静洁和团队伙伴们将治疗方向定在了腰穿/骨穿手术前中后的干预,这在国内仍是很少人做的领域。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协调和宣讲,一直到2019年7月,临床治疗才进入顺利实施期。对此,时静洁说,在接受音乐治疗后,孩子们说的“不那么痛了”激励着时静洁和伙伴们继续在音乐治疗的路上走下去。
暖心故事
面对同样的痛苦,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在时静洁服务的一个临床案例里,有一名12岁身患白血病的女孩,自从五年级开始生病后,长时间在医院度过,在外人看来她的情绪状态一直相对稳定,可是,时静洁观察到:“她很少表达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
于是,她提出建议:是否有意愿一起写一首歌。小女孩犹豫了很久,最终同意了。
歌词写出来了,时静洁大吃一惊——外表看起来平和的女孩,心中原来有很多放不下的伤感,牵挂和思念着远离了7个多月的学校和同学,那些情感竟如此强烈。时静洁想要让她尽情地释放这种情感,于是根据她喜爱的古风,引导她写下了旋律。在医院的一次音乐会上,小女孩演唱的这首歌曲感动了所有人。(记者 林琳 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