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9月份,CPI同比上涨3.0%,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同比涨幅自2013年12月份跌出“3时代”以来首次回到“3区间”;PPI 同比下降1.2%,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
尽管9月份CPI同比涨幅突破3%,但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而且前9个月CPI同比上涨2.5%,距离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仍有空间。专家建议,宏观政策仍须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扩大有效需求,同时,要防范物价结构性上涨,特别是要遏制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CPI同比涨幅突破3%
9月份,CPI同比上涨3.0%,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2013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2.5%,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3时代”,此后CPI同比持续在“1时代”和“2时代”徘徊。今年9月份重新回到“3区间”。
不过,前9个月平均,CPI同比上涨2.5%,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相比仍有一定空间。
9月份,CPI同比涨幅扩大,仍然主要受食品价格波动影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分析说,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1.2%,涨幅扩大1.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2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82个百分点。
在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69.3%,涨幅扩大22.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价格涨幅在9.4%—18.8%之间;鲜果价格上涨7.7%,涨幅回落16.3个百分点。上述六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11.8%,影响CPI下降约0.33个百分点。
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分别上涨2.2%、1.7%和1.6%,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9%,影响CPI下降约0.35个百分点。据测算,在9月份3.0%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3.1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9月份,CPI环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5%,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7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15个百分点。
沈赟分析说,9月份,猪肉供应偏紧,价格继续上涨19.7%,涨幅比上月回落3.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5个百分点。受天气转凉需求增加和消费替代影响,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价格上涨4.0%—7.7%,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6个百分点。鲜菜供应充足,价格下降2.4%,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苹果、梨等水果大量上市,鲜果价格下降7.6%,影响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
在非食品中,受新学期开学影响,教育服务价格上涨1.8%;受换季影响,服装价格上涨0.9%。上述两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暑期过后出行人数减少,飞机票、旅行社收费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4.8%、6.0%和1.5%,三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9月份,秋季蔬菜瓜果供应大量增加,带来鲜菜、鲜果价格涨幅显著回落,与猪肉价格走势形成分化。核心CPI处于低位,非食品价格进一步下降,表明终端需求仍有待进一步增强。
PPI同比连续4个月下降
9月份,PPI同比下降1.2%,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这也是PPI同比连续四个月下降。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0%,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1%,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
沈赟分析说,主要行业中,9月份同比降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3.4%,比上月扩大4.3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9.6%,扩大3.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8%,扩大2.7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5%,扩大0.9个百分点。涨幅回落的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上涨15.7%,回落6.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0.2%,回落0.7个百分点。涨幅扩大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4.0%,扩大1.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0%,扩大0.8个百分点。
据测算,在9月份1.2%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
9月份,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农副产品类价格同比上涨4.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3.7%,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8%;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7.9%,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4.2%,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下降1.5%。
从环比看,9月份,PPI由上月微降转为微涨,上涨0.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降转平;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从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看,价格上涨的有18个,比上月增加4个;下降的11个,减少6个;持平的11个,增加2个。在主要行业中,涨幅扩大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1.8%,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1%,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银冶炼上涨8.0%,金冶炼上涨4.0%。由涨转降的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2.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平转降,下降1.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1.3%,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此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由降转涨,上涨0.6%。
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9月份,农副产品类价格环比上涨2.2%,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9%,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上涨0.4%;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1.0%,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0.1%。
刘学智表示,9月份,PPI中生产资料价格降幅扩大,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出现分化。生产资料价格下降是PPI持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表明内外需求都偏弱对工业生产带来影响。PPI环比反弹回升,近4个月首次正增长。流通领域中生产资料价格回升的种类增多,表明积极政策扩内需、稳增长效果正在逐渐显现,有助于未来PPI走稳。
3%左右的调控目标能完成
总的来看,9月份CPI突破3%,主要受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的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郭丽岩表示,当前CPI运行的结构性特征明显,主要就是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异常上涨拉动的,除去猪肉超预期上涨及相关溢出影响外,CPI指数运行基本稳定。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物价形势,二季度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迅速作出部署安排,指导和督促各地认真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年初至今,已有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5.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22亿人 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食品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2019年第41周(10月8日至11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44.25元,环比(比9月30日)涨17.6%,同比涨130.2%。
农业农村部分析认为,国庆节假期结束后,储备猪肉投放措施对市场供应紧张的缓解作用逐渐减弱,下游需求仍维持较大规模,加之养殖户和大型养殖企业扩大商品猪转母猪比例,大量留种,同时猪价上涨带动养殖场压栏提高商品猪出栏重,致使生猪出栏节奏减慢,供应大幅收紧,支撑生猪和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不少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出台保供稳价的方案和措施,大力支持生猪养殖能力建设,增强储备调控能力。同时,为填补市场缺口,我国正在增加进口,并从中央储备中释放冷冻猪肉。伴随着养殖户补栏积极性的回升,今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将探底趋稳,猪肉市场供应有望逐步稳定和恢复。
“展望四季度,不排除单月CPI同比增速继续超过3%或在3%附近波动。不过,个别月份 CPI同比涨幅位于或超过3%,不会将全年同比月均涨幅推升过3%。今年实现年度物价调控目标3%左右的基础仍是牢靠的。”郭丽岩说。
郭丽岩表示,此次CPI同比涨幅时隔近6年重返3%,与此前几轮破3%有明显不同。此前几轮通胀上行基本都伴随有较明显的货币扩张,而这次“破3”主要因为猪肉价格受疫情带来供给冲击导致的异常上涨所致,影响范围目前只限于与猪肉相关的肉蛋白类范围,这是典型的部分食品导致的结构性上涨。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部门针对结构性上涨正在采取多项结构性措施,保供稳价效果已经逐步显现。
交通银行建议,当前物价走势多重分化,需要调控政策灵活应对。核心CPI较低、非食品价格下降、PPI连续3个月负增长并且降幅扩大,表明实体经济面临需求放缓压力。宏观政策应加大逆周期调节扩大有效需求,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同时,要防范结构性物价上涨,特别是要遏制猪肉价格持续大幅飙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