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降低了成本、缩短了理赔周期,“过点即赔”的指数保险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保障农业生产。不过,指数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品呈现同质化以及需求有待被激发的问题。随着大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结合卫星遥感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指数保险有望摆脱地形复杂、交通设施差、气象站点少等因素制约,快速提高该保险的覆盖面,实现更加精准化服务。
破解传统农险难题
通常,指数保险的赔偿不是基于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而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外在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来确定赔付水平。指数保险中的“指数”一般指的是表征某灾害强度的指标,如干旱等级、地震的震级、产品价格等。较常见的指数保险包括天气、价格指数保险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介绍称,指数保险本质上是通过产品创新,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聚合成虚拟的规模农场,从而有效降低农业保险在承保、定损以及赔付环节的成本。
有保险公司部门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道,由于传统农险公司勘察定损耗时耗力,曾经一家公司在对受灾农田进行勘察时,发动公司多个部门非核保员工在国庆假期到当地帮助勘察。
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冯文丽也介绍称,农业指数保险的标准化特点衍生了很多传统保单难以比拟的优势,一是赔款与个别投保人产量无关,可以有效解决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二是承保不需考虑投保人差异,查勘、定损和理赔不需要复杂技术,管理成本低;三是标准化合同容易实现“天气指数保险+互联网”型等产品的创新。
需求待激发
虽然指数保险优势尽显并受到险企追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以及需求有待被激发的问题。
不过,从目前来看,农业指数保险还存在规模较小的问题,朱俊生介绍道,“目前农业指数保险在每种产品的保费收入以及规模方面都相对比较有限,原因是这类产品没有推广到大宗作物中。目前农业指数保险产品主要是与气象挂钩的一些指数产品,和区域产量挂钩的产品不多,只有个别公司在试点”。
如果农业指数保险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也是促进该险种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朱俊生建议将指数保险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这样可以鼓励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以指数保险取代物化成本保险,促进农业保险的产品创新,推动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转型。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用指数保险产品取代传统的农业保险产品,则由于指数保险产品的费率较低,财政因此支出的保费补贴可能会少很多。美国的经验表明,区域产量保险(GRP)费率是基于个别农场的产量保险(APH)费率的1/3。”朱俊生补充道。
某险企农险负责人表示,就指数保险产品开发设计来看,同样存在难度,例如数据缺乏、当地灾害因素复杂、时间紧张、产品开发所付出的人力、财力成本过高等。仅在人才方面,不单单需要精算、理赔、核保人才,还需要大数据专家、科技专家、遥感专家等。
科技赋能提升服务
在瑞士再保险中国财产及意外险创新解决方案部负责人蔡爗禛看来,目前中国农险领域的保险敞口仍然巨大,急需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保险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保险业进一步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并通过创新和数字化手段,为市场提供更为高效的农险解决方案。
事实上,多家险企已将新技术运用在了农业指数保险的开发上,一些公司还为指数保险开发了智能农业风险管理平台。
例如,中国再保险集团联合华风集团在青海省推出牦牛、藏系羊遥感雪灾指数保险产品。通过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摆脱了地形复杂、交通设施差、气象站点少等因素制约,快速提高了该保险的覆盖面;平安产险发布地震指数保险风险评估模型和地震指数保险产品,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的转变,据了解,该公司独有的鹰眼(DRS)风控系统集成了公元前800年至今的地震数据,灾害数据总量已经超140亿。
同时,一些传统的再保险公司也开始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如瑞士再保险开发的综合性智能农业风险管理平台(SRAIRMP),通过嵌入全国上千个气象站点接近实时更新的气象数据以及产品设计算法,可以实现指数保险的自动设计。传统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周期通常需要几天到一周的时间,而在自动化流程下可以缩短为几分钟。
对此,蔡爗禛表示,在相关保险产品及服务研发过程中,通过使用该平台,相较于传统的研发流程可大幅节省时间,为农民提供及时的保障。
此外,安华农险还在商业性肉鸭养殖保险中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功能和智能合约技术,对生产环节中各方记录的数据进行梳理,通过多方数据计算、比对、验证来获得肉鸭养殖的每日实际死亡数量,以此数据处理结果作为赔偿依据,从而破解肉鸭养殖业保险数据失真难题。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将区块链引入到保险中还有助于解决过往承保数量确定难、查勘难等问题。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保险公司还能够洞察当地农户的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进而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