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率先提出“一网通办”改革,10月17日,“一网通办”总门户正式上线运行,今天已满一周年。
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
“一网通办”总门户正式上线一年来,不断优化完善平台功能,社会受益面逐步扩大。目前,总门户个人实名用户注册量突破1008万,其中户籍用户数量489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33.8%;法人用户注册量超过199万,占本市企业法人总数的92%。平台累计办件量已超2489万件,其中,“最多跑一次”办件量为1377.1万件,占总量的55.32%。“随申办”APP月活跃用户数312万,占总用户数的30.95%。
目前,平台已接入203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不断丰富公共服务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其中,1400个事项具备全程网办能力;1839个事项具备“最多跑一次”能力。此外,平台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已整合微信、支付宝、银联三种主要支付渠道,对接47项收费事项,累计缴费887万笔,总金额超11.8亿元。与邮政、顺丰深度合作,能够为1142个事项寄送材料,累计寄件89.6万笔。在移动端“随申办”APP建设上,也在不断深化,已接入637项高频的、适合在移动端办理的事项,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100事项可“零材料提交”
一年来,上海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用“双减半”(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减少一半、提交材料减少一半)和“双100”(推进100个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事项落地,新增实现100项个人事项全市通办)全力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推动“减材料”“减时限”的实施上,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材料”“能够通过数据共享或网络核验的材料”“能够通过电子证照库调取的证照”“能够通过告知承诺方式解决的材料”4类材料一律不需提交。目前,全市所有审批事项减材料已达50.5%,100个事项实现“零材料提交”;“减时限”达到59.8%。
今年,聚焦群众反映突出、涉及跨部门、具代表性的100个事项,重点推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确保群众“进一网、跑一次、能办成”。目前,100个事项中,88个已明确改革方案,46个具备上线条件,6个已完成改革。
让“数据多跑路”更便民
一年来,相关部门依托电子政务云,把分散、孤立的数据汇集起来、流动起来,方便群众办事。目前,已建成1个市级和16个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实现数据共享交换5.15亿余次,调用国家数据304万次。通过数据共享,进一步精简办事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证明,简化各类申请表格填报,让“数据多跑路”。
在电子证照归集和政务服务应用领域,电子证照库已入库200类、共计7700万余张高频电子证照。企业群众在线上办事,可直接使用名下电子证照;前往线下窗口办事,利用“随申办”APP电子亮证功能,可免交相应实体证照和复印件。打造“在线开具证明”功能,提供22类高频电子证明服务。目前,电子证照库调用总量已突破4000万次,日均访问量超40万次,共开具60万张电子证明。
此外,上海积极推进电子证照的社会化应用,在交通执法、宾馆入住,以及部分服务性行业开展应用试点。今年9月1日起,交警路面查验也实现电子亮证,受到市民欢迎。
打造政务版“大众点评”
今年,新增177项事项“全市通办”,累计达到364项。在全市推行“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的“综合窗口”机制。比如,徐汇区将原先83个受理专业窗口整合为18个“零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受理人员从“专科医生”升级为“全科医生”,申请人等候时间平均减少三分之一。又如,市公安局目前已在全市106个派出所设立“综合窗口”,可办理出入境、交警、治安、人口等43项业务。
为了提升改进工作,“一网通办”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把对政务服务的评价权交给群众,使之成为政务版的“大众点评”。截至目前,共收到评价21万余条,其中差评1900条。对于每条差评,都及时分析处理,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