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可以将历史追溯到1875年且股东背景强大的险企,招商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商仁和人寿)自2017年7月复牌开业以来,理所当然引来同业关注,而其第一个完整财年700%的保费增长率,也遥遥领先于同期诞生的保险新丁们。
然而,就像《斯巴达克思》的作者乔万尼奥里所说:“历史对事业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结果来评定的。”
事实上,这家融合了8家实力派股东的险企两年多来已累计亏损近8亿元,同时偿付能力充足率也频频下滑。
10月17日,招商仁和人寿在官网发布了变更注册资本有关情况的公告,称公司注册资本将增至约65.99亿元。待增资完成,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招融投控)持股比例将增至33.33%,仍为招商仁和人寿第一大股东。当然,这也意味着实控人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持股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招融投控将成第一大股东
根据招商仁和人寿所披露的公告,此次共计增资约15.99亿元,分别由三家原股东进行。其中,招融投控出资约12亿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移动)出资约3.2亿元,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前海金融控股)出资约0.8亿元,无新增股东。
若本次增资成功,招融投控在招商仁和人寿的持股比例将从原来的20%增至33.3%,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国移动、前海金融控股的持股比例则保持不变,分别为20%、5%,分别为第二大股东和第五大股东。与此同时,原第三大股东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民航信息网络)以及原第四大股东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投控)的持股比例将分别从原来的17.5%、15%降至13.26%、11.36%,但股东位置保持不变。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第三大股东,中国民航信息网络公开宣布了此次未参与增资的原因。其发布公告称,增资乃由招商仁和人寿订约方按公平原则确定,招商仁和人寿将按溢价发行增资相关额外股份。考虑到国内监管部门实施的投资相关监管规定,公司决定不参与招商仁和人寿此次增资行动。
自成立以来,招商仁和人寿保费规模虽然高歌猛进,但在盈利之路上却显得步履艰涩。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该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1.38亿元、-4.07亿元,两年来合计亏损5.45亿元。而2019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已经亏损2.45亿元,成立以来已亏损7.9亿元。
同时,招商仁和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也逐步下滑。2017年末该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46%,到了2018年末降至453%。2019年一、二季度,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已分别降至257%、224%。
中国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透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二季度末,178家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7%。其中,人身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0.1%。由此可见,成立只有两年的招商仁和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业内已属于偏低水平,而这,或是其及大股东大手笔增资的原因之一。
依赖银保渠道
背靠招商局、中国移动等强大后盾,招商仁和人寿在开业当年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71亿元。2018年其保险业务收入更是达到27.55亿元。今年前8月,该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7.85亿元,超出去年全年收入的两倍,同比增长超过8倍。按照保费收入排名来看,目前招商仁和人寿在全国91家人身险公司中已跻身至第37名。而这其中不仅有银保渠道的贡献——基于和招商局的关系,招商银行自然出力不菲,同时也与中国移动超过8亿的客户及2万个营业厅不无关系。
2018年年报显示,招商仁和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前五的产品中,前四位招商仁和招享人生年金保险、招商仁和招禧两全保险(分红型)、招商仁和招享未来年金保险、招商仁和招财鑫年金保险均来自银保渠道,四大产品共计实现保费收入16.72亿元,在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中占比达61%。在2017年,该公司银行代理保费收入在保险业务收入的占比更是高达92.45%。
与此同时,招商仁和人寿关联交易数据显示,2018年招商银行及其他关联方总共产生的保险业务和保险代理业务费用达14.35亿元,在该公司当年保险业务收入中的占比高达52.09%。
对此,招商仁和人寿也曾回应媒体称,公司主要的销售渠道有银保、个险、法人、创新(互联网)四个渠道。同时以“银保为突破,个险为根基,创新为特色”的业务发展格局初具雏形。其中,创新业务以协同联动、整合股东资源的经营思路,重点与中国移动、中航信和其他战略平台等开展业务合作;而法人业务则以员工福利为基础。
不过,在业务迅速扩张背后,何时走上盈利道路才是这家资格最老险企未来的重点。(凌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