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0个月,我国经济整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但经济基本面继续承压,专家认为,寻求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首先要守住宏观经济运行安全边界,同时还得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此外,激活资本市场,形成市场化金融共识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也是重要条件。
科技创新
应发挥更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10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2%,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3.7%。10月份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14.0%、8.5%和7.0%,比规模以上工业快9.3、3.8和2.3个百分点。光纤、太阳能电池、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59.4%、28.4%和9.4%。这些数据说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正稳步推进,并且科技创新在拉动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指出,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相对位置还是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们需要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进一步降低。中国目前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40%,而发达国家产品的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这中间有20%的差距。“我们在进步,人家也没有‘睡觉’,所以未来任务仍然很重。”
创新驱动发展很难但需要坚持是多数专家的共识。胡迟表示,未来要依靠技术进步推进经济增长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要选准方向,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芯片是卡脖子工程,但是其他哪些是卡脖子工程现在认识还不很清晰。在准确识别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哪些是要自己研发的,哪些是要继续依靠进口分工来解决。准确识别卡脖子项目,避免被动应战。胡迟建议国家部委层面组织各方面一起算笔账。
二是解决对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效的一些创新领域,要不要做、怎么投、怎么判断的问题。有些技术创新短期并不能变现,但是一旦引爆点出来后,有技术储备的公司将能够得到较高回报,宏观上,其中的一些技术也能推动经济增长。我国过去十年,国家层面的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为5%左右,企业层面更低,而发达国家约占20%到30%。
他认为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还包括:解决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联合不达预期的问题,国有企业发挥国家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不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利用好现有平台优化创新技术机制等。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科认为,当前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估算可能存在误差,对部分新经济存在估算的误差,需要尽快完善宏观经济统计方法。
推动形成
市场化金融共识机制
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去年11月5日,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年时间。当前,科创板开局良好,已支持了一批符合科创定位的企业上市。从行业分布上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以及生物医药三大行业市值占比超过九成。同时,科创板的政策规则还在不断完善,近期证监会就《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冯科认为,应充分发挥中国资本市场的优势,激活资本市场,让参与资本市场的股民有利可图、有盈利的预期,才能有更多的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获得更好的认可,这是市场化的金融共识机制的形成。要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应该有更加积极的论调,去支持中国资本市场。这是寻找中国长期增长动力最重要的一点。
“中国参与全球技术竞争既有资金优势,也有人才优势。”冯科说,我们要寻求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就应该持续发挥工程师红利。中国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工程师群体,同时每年还在持续培养IT行业的人才。
冯科强调,稳定和安全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前提,我们首先要规避“阿根廷陷阱”,同时要守住10个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安全边界值,包括:GDP增长率不低于6%,CPI不能超过3.5%,外汇储备不能少于3万亿,赤字率不能超过4%,城市化率必须大于1%,综合生育率不低于2.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4%到22%的合理区间,人民币汇率稳定在7以内,M2和信贷增长量必须维持8%以上,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要超过9%,房地产投资增速至少保持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