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成为年轻人之间交流的“高频词”、天南地北的跑友因为一场马拉松比赛汇聚一地、林书豪和朱婷在国内联赛的亮相一票难求……当前,体育产业呈现繁荣景象,体育产业大有可为已是社会共识。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共识之下,现实层面如何操作尚需相关从业人士认真作答。从各地体育产业运行情况来看,不论是经营户外运动休闲产业、竞赛表演业还是体育小镇示范基地等,“精耕细作”是成功者的制胜法宝。
“精耕”就是要以体育为核心,不断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让体育“加”起来。以各地流行的全民健身“体育综合体”为例,如果仍将场馆租金作为主要收入,要想达到盈亏平衡,对大多数综合体来说并非易事。有数据显示,目前,成功的示范项目已经将场馆租金类的服务型收入降至总收入的1/5以下,而在项目运行之初,这部分收入往往能够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
“细作”则是在服务消费者方面下功夫。营收结构变化的关键在于运营思路的转变,一方面,企业不断扩大场馆免费、低收费的力度,惠及更多普通群众。人多了,“流量”就有了,再大力开拓相关赛事、文化、健康、培训和衍生品等相关业务也就有了市场依托。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性循环,企业解决了发展难题,拥有不同层次需求的老百姓也得了实惠,体育消费也得到了有力促进。
做大“体育+”是破局的关键,但前提是要将每个领域做“精”、做“细”。体育产业相关项目需要在运营、管理和推广等多方面同步发力,每一块都是难啃的骨头,这就需要经营者有长远眼光,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精雕细琢”。
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经营者扎扎实实地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而能否做到“精耕细作”是检验体育产业经营者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