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0年只剩下5个交易日,A股公司的“扮靓业绩”保卫战,进入冲刺阶段。
12月23日晚,*ST安凯、蓝思科技、迈得医疗、深天马A、益盛药业等十余家上市公司密集公告,称公司收到了政府补助或费用返还等款项。
但在这些受政府支持的“天之骄子”中,有不少公司收到的补助/补贴之大,甚至超过了公司前三季度的利润之和。
这一系列公告瞬间引起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12月24日,不少“政府补助概念股”股价大幅上涨,其中*ST安凯、*ST德豪涨停;迈得医疗、益盛药业、深天马A等涨逾2%。
“政府补助一般是当地政府为了扶持地方产业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等提供一些帮助,减轻企业的负担,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比如新能源汽车这一类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新兴产业,企业的做强做大、开拓创新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政府补贴。”华南一名私募机构合伙人受访指出。
其进一步指出:“但每到年底,部分企业自身发展陷入困境,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却依靠补贴来保壳,并不利于净化市场环境。”
政府补助资金逾千亿
A股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贴支持并不鲜见,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以来,收到过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数量高达3555家,累计金额超过1055.48亿元。
其中金额最高为中国石化,2019年前三季收到政府补助金额达31.52亿元,同期,广汽集团、上汽集团、京东方A、比亚迪也分别收到20.34亿元、19.30亿元、14.33亿元和10.42亿元的政府补助。
不过,上述企业自身经营能力并不差,同时借助于政府部门的扶持,实现了良性发展。
而A股市场上却另有一类“群体”,将政府补助当作“续命”的工具。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政府补助规模超过公司同期净利润的上市公司数量合计505家,其中有404家企业净利润为负值。
眼下,年关将至,“补贴续命”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连续两年亏损、诉讼缠身的*ST安凯成了这场战役的“前锋”。
24日晚,*ST安凯公告,公司于2019年12月20日收到合肥市财政局转拨支付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资金约5.5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前三季度,*ST安凯净利润规模为1.47亿元,不到补贴资金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利润中超过六成为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仅为4359.03万元。
同样的故事也在*ST德豪身上上演,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ST德豪分别亏损高达9.66亿元、40.53亿元和1.82亿元,如果2019年不能扭亏,*ST德豪将面临暂停上市的局面。
24日晚,*ST德豪公告称子公司珠海德豪电气收到珠海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拨付的失业保险费返还款2075.40万元。
不过,这部分资金对于亏损严重的*ST德豪而言只是九牛一毛,进入四季度,*ST德豪还在陆续推动出售子公司股权、出售LED国内照明大部分业务等事项。
保壳潮再起
上述案例只是年底“保壳潮”的冰山一角。
截至目前,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个股数量高达138只,此外,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亏损的企业数量合计83家,其中2017年、2018年并且2019年前三季度也为亏损的企业高达53家。
逼近危机边缘的A股企业进入年终冲刺期,除了巨额政府补贴之外,上市公司卖房、卖地、卖子公司股权等花式“保壳”手段也层出不穷。
不久前,昂立教育、*ST游久、全新好等上市公司就加入了“卖房大军”,*ST云投则将“庄稼”和土地资产打包卖给了云投农林,ST美丽和*ST德豪则不断推进“卖子”保壳行动。
不过,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部分业绩经营不振,有明显保壳嫌疑的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上述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都收到了交易所下发的关注函或问询函。
“近几年来,证监会已强化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行为的监管力度,每到年底,交易所层面都会加大‘刨根问底’式的问询力度。近年来上市公司退市数量较以往也明显增加,也预示着监管正在发挥作用。”一名接近监管层的中介机构人士指出。
对于市场上“定期”涌现的“保壳”行为,监管层也在完善制度。
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孙念瑞表示,科创板退市制度改革中,设置了组合性财务类退市指标,力求精准清除“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意味着即将退市的上市公司依靠卖房、卖地、财政补贴等方式拼凑利润,试图通过虚增利润扭亏“保壳”在科创板市场不会出现,这对于创业板和其他主板市场退市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