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指出,金融风险由前几年的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缓释,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在近日举办的“2019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杨柳介绍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的积极成效。一是有效稳住了宏观杠杆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基本稳定。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推动企业降杠杆,控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积极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二是影子银行风险继续收敛,业务逐步回归本源。随着资管新规和配套细则出台实施,多层嵌套的通道业务明显收缩,资金空转等现象得到一定遏制。三是精准拆弹,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得到稳妥处置。依法依规对包商银行实施接管,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并坚持打破刚性兑付,强化市场纪律,防范道德风险。四是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重点领域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扎实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互联网保险等领域整治工作基本完成。五是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有效应对金融市场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
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彭文生表示,导致金融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金融顺周期性。顺周期性导致金融体系信贷过度扩张,抬升了杠杆率。什么因素导致了金融顺周期性强?彭文生认为,一个是房地产作为信贷抵押的角色,房价上升和信贷扩张相辅相成。二是批发市场问题。以美国为例,次贷危机深层次原因是传统的银行危机,是房地产泡沫和次贷按揭贷款太多,虽然没有发生储户在银行挤兑的情况,但是批发市场挤兑导致了金融危机。这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思考。
谈及中美银行体系对比,杨柳认为,美国共有5000多家银行,其中社区银行4800多家。社区银行整体经营稳健,不良率只有0.67%。这些银行定位清晰,主要服务当地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户。中国一部分中小银行大量开展同业业务,赚快钱,偏离同业业务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的本源。同业业务不但导致流动性错配严重,而且加大了银行间的关联性。2008年至2013年,美国共有500多家中小银行倒闭,银行体系却基本未受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于中小银行具有监管职能和早期风险纠正职能,处置方法非常成熟。
谈及金融风险的成因,杨柳表示,其中一个原因是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发展偏离初心和主业,盲目求大,投机行为比较多。有些中小银行大量开展表外业务进行监管套利;一些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完善,存在“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出现股东把所控股或参股金融机构作为“提款机”的现象。
银保监会法规部主任綦相认为,金融机构必须具备抵御风险能力,也就是风险治理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机构的资本实力、财务实力、投资实力、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等;“软实力”即风险文化,是金融机构在风险识别、风险承担和风险管理上体现的态度和偏好。
“稳健风险文化体现为对风险的敬畏、对规则的尊重。稳健的风险文化可以创造价值、增加竞争力,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綦相表示,从世界很多国家监管领域的实践来看,一家风险文化比较良好的机构,往往具备五个方面特征。一是机构董事会和高管层以身作则,在机构内部能够把高层对待风险的态度、取向和偏好准确清晰有效地传导至基层。二是有效清晰的问责机制,确保这家金融机构每一个员工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办理业务作出决定所承担的风险是什么。三是金融机构内部有效的沟通。四是激励机制,包括薪酬、考核评价、人才培养。五是让机构内部风险和合规条线人员拥有话语权。
“稳健的风险文化是一家金融机构乃至一个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软实力’,它与资本实力、财务实力、流动性等‘硬实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綦相说。
与会专家还谈及风险处置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现实中风险并不是想象中的有能力者最终承担风险,而一般是先知先觉者把风险转给后知后觉者,再转给不知不觉者,最后不得不通过政府或货币、财政的方法来适当承担。需要探索如何设计出一个合理的风险承担机制,既要发挥先知先觉者的优势、活力和积极性,同时不能把所有风险甩给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群体。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说,从近期来看,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是化解好、控制好现在的一些金融风险点,防止这些风险点向全局性、系统性转化;长期任务是完善制度建设,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杨柳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快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制度,推动修订人民银行法等基础性法律制度,特别要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李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