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亚市早盘,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大幅波动。周一亚洲凌晨,布伦特原油一度大跌31%,WTI原油跌幅超过27%。
高盛:油价可能下跌至20美元
周六沙特宣布大幅降低售往欧洲、远东和美国等国外的市场的原油价格,折扣幅度创逾20年来最大,以吸引国外炼油厂购买沙特原油。高盛称,将2020年第二季度布伦特油价预期调降至30美元/桶,并警告油价可能下跌至20美元。
分析认为,短期看,原油减产受阻的同时伴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全球原油需求承压,油价面临下行压力;中长期看,全球经济增长缺乏显著利好的同时,美国的能源独立将进一步利空油价,预计中长期油价或将震荡下行。
方正中期期货认为,目前来看,避险情绪增强、原油需求下滑以及减产协议“落空”三方面利空因素形成共振将推动油价进一步探底,疫情在海外正处于蔓延期意味着短时间内市场避险情绪很难降温,原油需求下滑也会贯穿整个疫情的发展,预计上半年需求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后期更倾向于寄希望于OPEC+重启谈判,在油价上涨带来的共同利益下,产油国之间的统一战线没那么容易“瓦解”。从油价走势来看,近期盘面将加速寻底,短线不建议抄底。
下游厂商或迎来政策套利机会
国金证券认为,伴随原油持续下行,汽油柴油利润跟跌幅度相对较小,从而拉开成品油-原油价差。发改委成品油调价机制中的“地板价”40美元/桶或将再现,地板价以下炼油装置利润将会出现大幅反转。维持石化行业“买入”评级,投资组合为:恒力石化,恒逸石化,桐昆股份,荣盛石化。
建信期货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国现行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挂靠油种价格低于40美元后,我国成品油价格将不再跟随国际油价进行下调,对于炼厂而言形成了政策套利机会。若油价进一步下跌,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我国炼厂的原油采购,进而托底原油需求。此外,低油价对于我国的战略储备也可能形成刺激。
天风证券认为,2020年初~今,油价二次下跌,从50-60美金平台继续下探。尽管炼化景气周期仍处于底部,但是成品油供需好于化工品,且有发改委定价体系支撑。低油价有望刺激成品油裂解价差率先修复。上海石化盈利有望先于行业复苏。
二次探底,蕴藏哪些机会?
东吴证券认为,对于国内来说,油气开发投资是受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推动,与国际油价波动关系较小。2020年是国内油气七年行动计划第二年,国内原油产量较2亿吨红线仍有差距,天然气也较目标有较大距离。中海油公布2020年勘探开发支出预算663-741亿元,同比增长18%-21%,预计中石油和中石化资本开支均快速增长。 由于国内油服作业环境难度较大,推动国内油服公司持续技术创新,.国内油服公司有望凭借技术优势,打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沙特今年启动美国以外最大页岩气项目,将投资1100亿美元。国内压裂设备龙头杰瑞股份已与北美知名油服公司成功签署涡轮压裂整套车组订单,2018年压裂成套设备正式发往中东,打破欧美产品在中东的垄断。国内油服行业高景气度将持续,同时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公司将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持续看好油服板块。持续首推油服设备龙头杰瑞股份,此外推荐中海油服,博迈科,海油工程。
招商证券认为,目前原油期货月差因近月价格超跌转为contango结构(近低远高),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浮仓需求上升,现货存在一定无风险套利空间。但增产消息或仍将刺激油价短期继续下行。2020年关注五大方向:一是加大油服及油气管道工程标的配置力度;二是以长丝为主并具备持续增量的民营炼化一体化标的;三是布局具安全边际的氢能源标的华昌化工、东华能源;四是关注短流程乙烯工艺落地;五是天然气一体化标的。
国金证券认为,在供给端大幅扩能(大炼化集中全面投产约5000万吨,PX投产约1000万吨及PTA在过去4个月投产接近500万吨),叠加需求断崖下跌(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导致国内需求近乎中断,产销处于历史最低,库存大幅增加),以及油价暴跌等极端罕见悲观情景同时发生的状况下,大炼化产业链价差“死扛”不降,且保持了超过4个月的时间并逆势有所回升,说明产业链价差“铁底”区间充分经受了考验。考虑到之后的行业供应端增速大幅下滑,而疫情后周期需求逐步回暖(代表70%需求的中国正在快速恢复,而代表30%需求的海外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超过之前70%中国需求突然断崖式中断的影响),炼化行业长周期价差底部验证,后续量价齐升,长周期盈利持续向上可期。
天风证券认为,从上一轮油价周期来看,石化板块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相对收益)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1)炼化公司(上海石化)股价表现领先于油价。主要原因是炼化供需周期自身修复,以及油价跌至绝对低位带来的价差修复。2)一体化公司(两桶油)股价表现基本与油价同步。3)油服公司(中海油服、海油工程)股价滞后油价。
中泰证券认为,油价下跌主要利好包装企业,作为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橡胶等产品,油价下跌有望带动产品价格下降,而作为塑料、橡胶等产品下游的包装行业企业有望在原材料价格下行带动下释放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