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对连续3年市场乱象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
信托公司“回头看”看什么?根据《通知》要求,主要有“五看”:一看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二看实体经济是否真正受益;三看整改措施是否严实有效;四看违法违规是否明显遏制;五看合规机制是否健全管用。梳理近3年相关整治工作要点可见,自2017年开始,信托业被纳入了为期3年的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根据行业及市场发展情况变化每年监管关注的重点有相同也有不同。根据相关文件通知要求,2018年主要是针对同业业务、理财业务、表外业务等违规行为;2019年,主要对房地产业务、公司治理以及非标资金池层层嵌套等进行约束;2020年,《通知》明确七大要点,除了此前一直强调的宏观调控、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外,进一步明确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融资类信托业务、非金融子公司管理以及创新业务等。
那么,信托公司做得怎么样?业内人士认为,近些年的监管政策更加精准细化,而且直击要害,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严监管的高压态势。严监管态势下,信托市场风险加速出清,市场乱象和突出问题得到进一步整治,目前信托业发展已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通道类信托业务规模大幅缩减,行业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4月末,全行业信托资产余额25.41万亿元,同比增速比年初下降16.09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为21.3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38%。另外,从资金结构变化也可以看出信托业正持续推进结构优化和转型创新,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单一资金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持续下降,集合资金信托和投资类信托占比不断提升。
资金“脱实向虚”明显扭转,信托业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截至2018年年末,信托业直接投入实体经济领域的信托规模为13.72万亿元,占资金信托总规模的72.42%,基本覆盖了实体经济的各个行业。《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2019年信托公司年报发现,2019年,工商企业和基础产业继续在信托资金配置中位列前两位,二者合计占比约46.6%;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信托资金投向工商企业的资金总额为5.48万亿元,在信托资产整体压降的情况下,工商企业信托规模占比仍不断提升,显示出信托持续深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
持续落实“房住不炒”政策,降低对房地产信托的依赖。房地产信托一直是近些年宏观政策的关注焦点,《通知》对多项房地产违规政策进行重申或细化,如以向开发商上下游企业、关联方或施工方发放贷款等名义将资金实际用于房地产开发,规避房地产信托贷款相关监管要求;人为调整房地产业务分类、规避合规要求或规模管控要求等。从截至到2020年一季度末的数据来看,行业房地产信托规模和占比都较2019年末明显收缩,投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资金总额为2.58万亿元,较2019年年末下降1249.87亿元;房地产信托占比为14.57%,较2019年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业内相关人士分析认为,严格落实房地产行业发展要求,适度合理开展房地产业务,应该是接下来房地产信托坚持的方向。
此前,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通知》中可见,坚持“去通道”目标不变,继续压缩信托通道业务,逐步压缩违法违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巩固信托业乱象治理成果,引导信托公司加快业务模式变革,监管层的这个决心是明确和坚定的。此次《通知》一方面指出信托公司非标资金池业务清理进展缓慢,并提出了存量非标资金池业务滚动发行以及非标资金池承接不良资产,隐匿风险;另一方面强调了融资类信托压降这一监管重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融资类信托余额为6.18万亿元,占比28.97%,较2019年年底增加0.35万亿元,业务占比和规模都再创新高。可以预见,稳妥降低融资类信托占比也将是信托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金融时报》记者对2019年信托公司年报分析,2019年,平安信托、中泰信托等信托公司已经开始压降融资类业务规模,但还有个别信托公司融资类信托资产增幅明显,比如,中铁信托融资类信托资产由305.13亿元增至572.43亿元,同比增幅达87.60%。2020年,具有较高融资类信托规模的公司业务转型与压降压力将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