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是什么?融资。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2020小微融资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小微经营者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但超过八成的小微经营者认为贷款获取相比3年前更加容易、便捷。
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亟待降低,融资渠道亟待拓展。
上述《报告》在对全国超过15万家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的调研中也发现,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后,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的资金需求突出,但绝大部分“扶一把就能活”。40.5%有资金需求的长尾小微经营者通过互联网银行融资自救;70%获得贷款的小微经营者认为精准“滴灌”的无接触贷款有实效。
在政策指引下,各金融机构或独立开展、或与科技公司联手,都在积极采取措施,特别是通过非接触式金融服务,丰富可智能响应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场景,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帮助小微企业打通企业资金流堵点,金融科技的价值得以凸显。
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涉及融资体制、信用环境、企业能力及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技术手段等因素,需要综合协调、配套解决。从实践来看,以“金融+技术”的新动能、新模式可以实现要素间的互补互促,助力小微企业成长。
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汝芳表示,加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它们在赋能科技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
以金融科技助力小微企业“精准输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早已成为全球议题。从国际上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看,主要走的是生态化、体系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利用金融科技底层技术提升决策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金融科技底层技术赋能创新生态系统,以达到优化小微企业融资体系的目的。同时,在底层技术方面,重点对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进行孵化,并集中应用在信贷服务、风控决策、身份采集等领域,形成以技术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效率、以金融服务助力数字技术迭代的正向循环。
相较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我国在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上具有较强的多元化和场景化特点。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应用,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得到多维度、动态化的解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由封闭体系单维度过渡到全社会多维度,数据采集和分析将由静态单一环节过渡到实时多环节,这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王汝芳认为,未来,金融科技赋能之下,小微企业的风控智能化、业务场景化发展将进一步加快,精准服务、实时监控将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抓手。
从小微企业的角度看,实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也是突破生存困局,度过疫情危机,形成良性发展可行的 “突围之路”。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研究报告》认为,数字化升级一方面能够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中供需两端难题;另一方面能够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变商业模式,助力不同类别的中小微企业采取不同的策略开展线上经营。此外,数字化升级也能够助力中小微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效率,通过智能软硬件或平台搭建,解决中小微企业管理中的弱点痛点,实现中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内网络化协作。
随着国内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提速,金融科技能够通过立足并服务于产业生态圈来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推动小微企业积极融入产业数字化浪潮,推动自身的数字化升级发展。
依托产业生态圈,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推进金融科技和金融业务以及内外部跨界的融合发展,打造生态圈用户渗透、多维度协同、产业流程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产业内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为金融机构管控风险提供有效支撑。
需要重视的是,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之下,金融科技的赋能令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线上化、智能化加速,但随之而来的还有风险管理难度加大、金融机构风控更加严格等趋势。除了提升技术能力之外,金融机构还在强化自身对小微企业的洞察能力,探索用户洞察路径,对不同的小微企业进行差异化、精细化管理,进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王汝芳认为,强化金融科技监管、降低风险传导效应是提升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支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首个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城市,北京近期公布了第二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包括“5G+智能银行”、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多方数据学习“政融通”在线融资项目以及普惠小微企业贷产品等11项。其中,多方数据学习“政融通”在线融资项目和普惠小微企业贷产品就是当下涉及小微企业服务的热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