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是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2月2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再次强调,证监会将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常态化开展问题导向及随机抽取的现场检查,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同时,证监会将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紧紧把住信息披露这个核心,健全有利于注册制实施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通过坚决和有效手段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避免“带病闯关”,提高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有利于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坚持底线思维的基础上,提高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质量,以完善优胜劣汰的良性市场生态,优化上市资源配置,控制上市公司增量风险,为压降上市公司存量风险提供标杆和示范。
IPO常态化
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文件,严防企业“带病闯关”。
如1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着力加大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力度,压严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2月1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南第2号——常见问题的信息披露和核查要求自查表》,主要包括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的相关问题以及常见信息披露和核查问题,其目的也是进一步压严压实“两个责任”,把好上市入口关;2月3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1号——保荐业务现场督导》,规范科创板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现场督导行为,督促保荐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勤勉尽责,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的“看门人”职责。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监管部门在6天之内三次发文强调“严把IPO入口关”,近期证监会启动对各板块企业现场检查工作,叠加年内IPO排队企业撤单增多并出现被否等情况。对此,证监会上述新闻发言人表示,多年经验表明,现场检查是监管部门书面审核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推动各方归位尽责、提高审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震慑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今年以来,IPO保持常态化,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截至2月28日,证监会共核准或同意注册79家企业IPO,其中,注册制维度下共58家企业IPO,科创板和创业板IPO企业数量均为29家。
IPO排队审核企业较多
反映各方对资本市场信心
IPO常态化背景下,《证券日报》记者据上交所、深交所数据统计发现,截至2月28日,沪深两市合计迎来逾千家企业的IPO申报。其中,科创板累计受理54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创业板累计受理546家企业的首发申请。
具体来看,截至记者发稿,在科创板54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中,2家已受理、90家已问询、2家暂缓审议、38家通过上市委会议;过会企业中,51家提交注册,255家注册生效;此外,另有1家不予注册、5家终止注册、13家中止及财报更新、83家终止。
而在创业板546家企业的首发申请中,6家已受理、226已问询、1家暂缓审议、70家通过上市委会议;过会企业中,51家提交注册,103家注册生效;此外,另有1家终止注册、31家中止、57家终止(包括4家审核不通过、53家撤回)。
“IPO发行本质上是强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必要举措,有利于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更多发展动能。”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注册制维度下IPO排队审核企业数量的增多,更多的是疫情期间中国经济表现出的较强韧性和增长潜力,给了“硬科技”和创新创业企业加快成长的可能,叠加注册制改革释放出的制度活力以及各方对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信心的进一步增强,可以说,在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当前IPO排队企业持续增多。
证监会上述新闻发言人亦表示,沪深交易所IPO排队审核企业数量较多,一方面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也是资本市场改革成效的直接体现,反映出各方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同时,排队现象也反映出,实施注册制后市场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有关方包括发行人、中介机构等对注册制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全面、对注册制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系把握不到位、对注册制与交易所正常审核存在模糊认识,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庞溟看来,受益于精准、高效、务实、协同的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措施加速落地,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进一步提升,预计资本市场对创新经济、创新企业的包容度和支持度将进一步提升,企业“融资难”、投资人“退出难”的问题将进一步化解,资产定价、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的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优质企业在项目周期、退出渠道、退出机会等方面的确定性也将同步提升。记者 杜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