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鲜电商呆萝卜2019年传出资金吃紧、2020年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呆萝卜开始在合肥当地大量招募仓库配货员、分拣员等,试图重启。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呆萝卜在合肥市场仅剩约150家门店,其余门店已经关闭。在这艰难的一年半时间里,随着社区团购抢夺市场,前置仓玩家上市,生鲜零售头部企业开始向仓储式会员制发力,呆萝卜要想重回往日的高光时刻,已经变得难上加难。
门店仅剩150家
据了解,当前呆萝卜对外招募的员工主要为仓库分拣员和配发员。据一位员工介绍,分拣员和配发员要配合发货时间,所以为小晚班模式。因目前订单量向好,以分拣工为例,目前预计招募10人左右。第一个月薪资为4000元,第二个月为3600元加上分拣提成。
目前呆萝卜仅剩位于合肥市的门店仍处于正常运作状态。北京商报记者在呆萝卜App观察发现,合肥市门店销售品类覆盖较为全面,涉及水果蔬菜、米面粮油、冷冻速食等,而阜阳市和芜湖市的门店已经无法进行自提。以芜湖市来说,平台的商品品类仅剩品牌美妆、日用百货、厨具,且部分商品长期处于缺货状态。
与一年半前的风光相比,呆萝卜几乎“判若两人”。据其公开资料显示,在2019年11月,呆萝卜在合肥的门店近600家,部分小区附近门店数量能达2-3家。与此同时,呆萝卜已跨出安徽,进入了江苏、河南、湖北等的共19座城市,门店数量超过1000家,月订单量超过1000万单。不仅如此,呆萝卜曾计划在全国50座城市开设10000家门店。
如今,呆萝卜阵地几乎丢失殆尽,试图艰难“回血”。“目前呆萝卜只剩下合肥市内的门店,在150家左右,芜湖的门店在今年初就关闭了,现在部分门店是公司直营。”上述员工透露。
遗留问题仍未解决
尽管合肥市部分门店仍在持续运转,但其在2019年底曝出的公司资金紧张、运营陷入困局、全国门店接连关闭一事,在用户、加盟商、供应商等多方之间引起的震动余波还未完全消失。在2020年3月10日,呆萝卜在App上发布公告称,在余额使用方面,经征得公司管理人的同意,余额以每单消费金额的5%进行扣除。事实上,截至目前,仍有很多用户的余额离提现遥遥无期。一位合肥的消费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余额还有几千元,因为小区附近的呆萝卜门店可以自提,所以只能慢慢把钱花完。
据了解,在2020年1月,呆萝卜运营主体安徽菜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法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而相关媒体过往报道,在其破产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31日,呆萝卜App的余额用户数量达200多万,余额达6326万余元。其中合肥用户共有102万余名,占比51.2%;账户余额为4143万多元,占比65.5%,充值后未消费完的本金达3214万余元。
与此同时,由于诸多加盟商退出,当前呆萝卜的合肥部分门店由熟悉公司业务的人员进行管理。一位呆萝卜合肥门店的店员向北京商报记者称,自己是呆萝卜的前员工,公司采取门店承包制,目前所属门店周转正常,日均订单量较为稳定。不过,由于水电房租等成本较高,有些门店会出现运转困难的情形,因此公司会将这些门店转而让其他人承包。
为了填补品类空缺,尽力挽回对用户的吸引力,在公司破产重整阶段,呆萝卜于2020年9月上线包邮到家服务,涵盖品类有家用电器、品牌美妆等,为快递发货模式。
重启有望吗
那么,今年呆萝卜在市场布局上将有何计划?当前平台的用户量、履约率等情况如何?截至发稿,呆萝卜相关负责人未向北京商报记者进行回应。不过,据部分消费者透露,关闭的呆萝卜门店如今要么接入了十荟团等社交团购平台,要么被另一家同类商业模式的电商平台兔子鲜生线下自提门店挖走了员工和客流。
虽然一场疫情使生鲜电商订单量猛增,让呆萝卜得以喘息,但社区团购一众企业也趁机进入了快车道。相较呆萝卜较重的门店自提比例,后者不仅依仗电商巨头的强资本支撑,其更轻更灵活的扩张模式对呆萝卜的市场生存带来不小压力。
深圳鲸鲜云仓超市有限公司CEO李波涛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呆萝卜的自提门店无论是自营还是加盟,都是重资产经营,门店既要背负租金等成本压力,经营拉客还要面对社区商业竞争,而且门店只担负自提功能,坪效非常有限,特别是一个门店的订单若未形成体量,就把天然的客流浪费了,因此门店要想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也就限制了呆萝卜的规模发展。
而社区零售资深行业人士韦默认为,呆萝卜“爆雷”主要是因内部组织和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导致现在的局面,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商业模式失去市场。如果在用户体验、品牌认知、产品持续性价比上进行提升,让用户回归甚至留下来,还是有空间可寻的。
“生鲜是刚需,拥有到家到店等多维度消费场景,虽然竞争激烈,但能做到稳扎稳打、精细化运营的企业仍然很少,所以市场并未饱和。不过,从资本市场来说,由于之前呆萝卜出现巨额亏损,投资方对后续投资也会更为谨慎。”韦默说道。
李波涛则认为,一些生鲜零售企业能迅速突围,其核心是对供应链深度的挖掘。当前零售企业都热衷于会员制,意味着当前的竞争已经再上一个台阶,向着供应链进行比拼。“供应链的深度包括对单品的精选能力,对源头资源如大品牌的掌控能力,打造自有品牌、强化品牌差异的能力,以及加工自制能力等等,这对企业是多维度的考验。”记者赵述评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