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作为上海新兴战略产业的三大产业,本次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规划明确生物医药以“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服务”为三大方向,而人工智能以“智能芯片、智能软件、无人驾驶和机器人”为四大方向。
近日,上海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
规划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
同时规划提出,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8%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加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持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到2025年,实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制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
据CBRE世邦魏理仕最新发布的《2021上海医药医疗行业报告》,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聚焦张江、一核多点”的生物医药园区产业空间链。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张江药谷,旨在进一步释放其品牌、政策及资源优势,带动其他区域各有侧重的发展,形成全市医药产业基地的协同格局,并做到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外包等重点领域的全方位覆盖。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在上海,浦东新区是生物医药研发机构最密集、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期间,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共有7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工业总产值从418.58亿元增加到626.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6%。截至2020年底,生物医药各细分领域诞生了多家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则有7家。
具体来看,浦东有13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不少是细分领域的龙头。比如,上海医药是中国最大的医药产业集团之一,主营业务覆盖医药工业、分销与零售,2020年营业总收入1919.09亿元,位列全球制药企业50强、全国医药行业第二;三生国健是我国抗体药物企业的龙头;君实生物是一家以开发治疗性抗体为主的研发型高科技公司,也是国内首家获得抗PD-1单克隆抗体NMPA上市批准的药企。
“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大版图上,上海的优势在研发和创新环节上。”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也首先提出,“争取建设国家药物科技创新战略型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创新药研发”等硬核举措,着重强调打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品牌。这些创新研发对苏州、杭州等周边城市都将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人工智能:到2025年总体水平国际领先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作为上海新兴战略产业的三大产业,本次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博士孙文华向《国际金融报》表示,规划明确生物医药以“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服务”为三大方向,而人工智能以“智能芯片、智能软件、无人驾驶和机器人”为四大方向。
具体来看,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一批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一批龙头企业持续落地,全产业链布局基本成形。
到2025年,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规划明确,将重点发展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具体来看,将重点推动通用计算GPU研发与产业化;面向智能图像识别、智能驾驶等应用,研制深度学习云端定制系统级芯片(SoC)以及“芯片+软件平台+服务器”的云端智能服务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控制软件;突破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核心技术,重点开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融合一体化传感系统等。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时,人工智能技术确实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需求问题。”徐浩平分析,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本来在招揽人才方面就很有优势,现在人工智能释放新的“魔力”,对城市发展更是锦上添花。
在徐浩平看来,上海大力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中,人工智能占据其一。目前,上海已吸引了1000多家人工智能行业重点企业落户,规上产值超过了1400亿元,众多产业人才被吸引而来。
孙文华认为,上海力争“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上海已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产业规模需要有“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人工智能”更需要场景和算法的基础研究和商业化运营。同时,“人工智能”也是其他省市的重点行业,上海有人才优势和金融中心的优势,可以在具体产品研发和万物互联的场景应用中发挥更高效的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