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总量达到900万户以上,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2件,十大新兴产业质量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日,《安徽省“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十三五”期间市场主体总量翻倍
“十三五”时期,全省市场监管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市场监管职能作用更加突显,“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格局初步形成。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从“十二五”末的275.92万户增加到587.82万户,从全国第十三位上升到第九位,变“总量居中”为“总量靠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每万户市场主体注册商标拥有量分别达到15.4件和1494件,比“十二五”末增长258.14%和111.32%,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前列。培育“质量强县(市、区)”32个、各级政府质量奖企业680家;培养首席质量官1.11万人;建设国家级质检中心23个、省级质检中心77个;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安全工作2019、2020年度连续跻身国务院考核A级等次,药品安全工作获得2020年度国家考核第一名。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绩效考核位居全国前列,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全覆盖,累计查处各类市场违法案件20多万件。《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修订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安徽样本”向全国推广。
制定33项任务20项指标量化
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出了市场准入环境更加便捷高效、市场竞争秩序更加公平有序、市场消费环境更加放心满意、市场供给质量更加绿色优质、市场安全形势更加平稳向好、市场监管效能全面提至升级等六个目标。围绕这些目标的实现,《规划》从市场活力、市场秩序、市场安全等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量化指标。如,到“十四五”末,全省市场主体达到900万户以上,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2件等。
在具体执行方面,《规划》从发展环境、竞争环境、质量强省、知识产权强省、市场安全、市场监管制度创新、市场监管能力现代化等七个方面,提出了33项任务。其中,我省将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省互认和登记许可事项异地办理、异地取证,实现涉企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全面加强反垄断执法,加强互联网平台竞争检测,预防和查处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围绕网络、老年、农村和金融等消费领域,聚焦预付费跑路、保健品虚假宣传、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加大消费维权力度。深化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实施长三角地区企业登记政策条件、程序方式和服务措施统一的准入规范,推动监管执法联动、技术基础联通、知识产权联保等。
将实施30多项重大改革行动
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发展,对市场监管提出新的挑战,也推动着市场监管不断改革。“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实施30多项重大改革、行动、工程、平台和项目建设,内容涉及食品安全、平台经济、知识产权、质量提升、消费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
在重要改革方面,《规划》提出了“确认制”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改革,“证照合一”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审评审批改革,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平台经济协同化、数字化、常态化监管改革,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电梯维保模式和检验检测方式改革等9项改革。
在重要行动方面,《规划》提出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放心满意消费创建行动,质量提升行动,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精准帮扶行动,品牌培育、传播、保护、利用行动,“百园万企贯标”行动,知识产权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区域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知识产权下乡”行动,“蓝天”专项整治行动,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系列攻坚行动,专区专柜经营提升行动,“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等13个行动。
在重要工程方面,《规划》提出了重点领域监管工程,放心满意消费创建工程,六大质量提升工程,质量专业素质提升工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知识产权发展重点工程,药品安全工程,特种设备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工程,“数智化”市场监管建设工程等10个工程。(王换 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