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920.2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6.9%,总体增速快于全国5.5个百分点,总值排名全国第13位。其中,出口4094.8亿元,增长29.5%;进口2825.4亿元,增长23.4%。
高标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签署新一轮省署合作备忘录,细化4个方面35条支持措施。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等重点项目核心元器件、材料和设备进口。首创长三角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解决京东方等企业进口精密设备、原材料不宜在口岸开拆的问题。每票货物平均节省通关时间5天、节约仓储费用4万元。截至目前,试点货物由备案时12项增加到437项,有力支持了安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
坚定不移筑牢国门安全防线。持续强化口岸卫生监督,发现并妥善处置各类卫生学问题425个,捕获病媒生物6.7万只。铜陵港高分通过海关总署2021年度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复核督导检查。疟疾消除工作成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高度肯定。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货值103.2亿元,增长20.7%。完成安徽最大批次、2359头进境种猪检疫监管任务。严密监管重点敏感商品,检出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危险品933批次,有关工作得到国务院第九考核组高度评价。
针对在上海洋山港进出境货物“陆水中转”物流成本较高的问题,联合省港航集团、上海海关于2021年3月,启动洋山—芜湖“江海一港通”海关监管作业模式,出口货物运抵芜湖港后视同运抵洋山港,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实现沪皖港口一体化监管。该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将以往的“陆水中转”变为“水水中转”,企业国内运输成本可降低30%。截至目前,该模式已进出口241个标箱,货值约1.5亿元。
针对铜陵有色进口自有铜精矿,存在滞港时间长、物流成本高、取样货损大等问题,向海关总署优化建议,将通关时间由20多天压减到10天以内,企业每年可降低成本1000余万元。针对半导体企业提出的进口光刻胶需低温存储、保质期短,在口岸完成检验监管对货物质量有影响的问题,实施口岸海关验核+属地海关检验的监管模式,整体放行时间缩短10天。
进一步释放减税降费红利。支持优质企业、优势产业发展,为京东方、睿力、中科大等企事业单位减免税3.91亿元。支持企业用好原产地优惠政策,2021年全年,合肥海关共签发出口原产地证书11.43万份,签证金额83.78亿美元,为我省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3.28亿美元。组织企业参加RCEP专题培训班,做好RCEP实施前准备工作。
合肥海关关长辛建民表示,下一步,合肥海关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海关总署各项改革措施,紧密结合安徽开放发展实际,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贸易新动能培育、外贸主体培育壮大等具体行动,推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 史睿雯 许梦宇 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