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2月15日电 虎年春节前后,新冠疫情在多个城市再度暴发,“就地过年”也再次成为人们春节的选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及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校长讲座教授贾建民、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和博士生袁韵、香港大学副教授贾轼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再次开展“春节幸福感与疫情应对行为”的全国性问卷调查。研究团队于春节前、后对同一群体开展两次调查,分别收集问卷3500份和3016份,样本来自全国256个城市,年龄段以20-50岁有春节探亲需要的群体为主,覆盖各类社会群体与收入阶层。
调查报告显示,虎年 “就地过年”与“返乡探亲过年”民众的春节幸福感相同,其平均分值均为5.51,介于“比较开心”与“开心”之间(1为最低值,7为最高值);“比较开心”以上人群占比为85.41%。并且,今年比去年的春节幸福感(5.28)有显著提升。
虎年春节“就地过年”的人群占比为76.06%,大大多于2021年的39.33%。在春节前的调查中,计划“就地过年”的人群占比仅有49.47%,如此可见春节期间各地收紧疫情防控措施减少了大约1/4原来有出行计划的人群出行。
在有春节出行计划的人群中,95.92%为探望父母和老人,18.14%为探望孩子和配偶,58.44%也为探望其他亲朋好友。
调查分析显示,春节假期增加了人们的聚会和娱乐活动,提升了生活满意度,减少了负面情绪。特别是,在自己家或亲友家聚会、探望父母和老人、去公共场所参加社交聚会、去看电影或演出、以及去餐馆就餐等活动增加显著。另外,去商场购物、户外散步或锻炼、在省内旅游(主要是市内和周边旅游)等活动也有比较显著的增加。
春节期间以上活动的增加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心态健康,使得人们的感知压力、感知烦恼和担忧、以及孤独感等负面情绪获得了显著减少,对生活的满意度得到显著增加。另外,北京冬奥会和传统的春晚也对民众的春节幸福感提升有显著贡献。
在春节假期中,除夕是气氛最隆重的日子。89.09%的受调人群感到除夕比平时更加开心,从初一到初四这一比例分别下降为81.03%、62.93%、44.63%、32.69%,到初七这一比例已降低到11.67%。
新冠疫情仍然是影响人们春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春节期间处于中、高风险地区民众的春节幸福感(分别为4.89、4.88)要显著低于低风险地区(5.54)。中高风险地区的群体面临更多的感知压力、烦恼和担忧、以及孤独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低。
由于春节前遭受新冠疫情和隔离,西安受调者在春节前的幸福感最低(4.21),其次是天津(4.45)和深圳(4.76)。春节期间三个城市的幸福感都有较大提升(分别为5.13、5.13、4.87)。
调查显示,春节假期降低了人们的感知风险(4.07),其水平显著低于春节前的感知风险(4.39)。与2021年初的调查结果相比,民众对感染新冠病毒的感知风险显著提升,但感知威胁程度显著减少。
地区疫情风险等级的划分影响人们的感知风险水平。处于中、高风险地区民众的风险感知水平(分别为5.14、5.35)极为显著的高于低风险地区(4.00)。同样,处于封控区、管控区、或防范区民众的风险感知水平(分别为5.69、5.26、4.73)极为显著的高于其它地区(3.87)。
春节期间人们的防护行为处于较高水平,?外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清洁自己的平均分值分别为6.65、5.70、6.04,介于“比较多”与“非常多”之间;而外出餐馆就餐、商场购物、社交聚会、去影院等日常活动的总体平均分值只有2.82,介于“很少”与“较少”之间。
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调者(92.44%)都倾向于支持“动态清零”政策,但中高风险地区民众对本地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的满意度总体偏低。为了疫情防控,91.64%的受调者愿意提供个人隐私信息。对于多个国家开始解除新冠防疫限制措施,有17.21%受调者持比较赞同的态度,但仅有3.02%受调者有意愿今年春夏去国外旅行。总体看来,民众对于我国现行的防疫政策和现实是支持和接受的。
调研团队的学者表示,疫情下的虎年春节,“就地过年”与“返乡探亲过年”的群体都获得了较高幸福感,体现了我国社会以及民众生活和精神的良好状态。并且,民众在春节期间普遍保持了很高的疫情防护意识和行为,这为疫情防控和春运安全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基础。研究发现,地区疫情风险等级以及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划分会直接影响民众的风险感知、应对行为、生活方式及幸福感。虽然大部分城市民众虎年春节幸福感较高,但中、高风险地区的民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亟待提升。
学者建议,在今后的疫情防控中需精准施策,以人为本,权衡好疫情风险与民众福祉,最大限度减少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特别是疫情风险等级的划分及相关管控措施需走向精细化,防止将局部区域的风险等级放大为整个城市的风险级别,做到分类管控、风险精算、局部隔离、广泛检测。
另外,需要对现有防控政策和疫情控制的有效性以及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影响开展科学评估,总结国内外的防控经验,发展一套适用于后疫情时期和新的国际环境下的防疫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