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书宝 通讯员 杜培兵/文图
花繁恰恰,流水潺潺,柳青如烟,鸟儿翩跹……
农历谷雨前后,在中岳嵩山西侧的崇山峻岭间,层层叠叠、蜿蜒逶迤的原始古梯田,正展现出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的景色,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农耕时代。
惊艳!可与广西龙脊梯田媲美
4月21日一早,记者驱车从洛阳市区出发,行驶50分钟后切换路线,拐进崇山峻岭间。沿途,新绿初萌,麦子抽穗,桐花发旧枝,槐林荡琼花,就连空气也飘着淡淡的、甜甜的味道。
层层叠叠上山巅,蜿蜒逶迤绕云间!上午8时许,记者到达梯田的核心部位——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史家窑村。这里与巍巍嵩山接壤,沟壑纵横,山地连绵,无一平川。极目远眺,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一丘一丘极其诱人地隐现在群山环抱之中,仿佛一道道天梯或自山巅或从半山腰垂挂下来,直抵山脚,静如止水而又精美绝伦,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提到梯田,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广西、贵州、云南这些地方。但谁能想到,在嵩山脚下竟也藏了这片绝美的原始古梯田。虽身处中原腹地,但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鲜有人知,因此才未被外界打扰。
置身其中,瞬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它的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可与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云南哀牢山的哈尼梯田媲美。
探访,形成时间至少上千年历史
偃师,东临巩义,南倚嵩山,因周武王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千百年来,这片梯田种出的粮食,养育了当地一代又一代人。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梯田美景依旧。记者在史家窑村看到,这些古梯田因山就势由石头垒砌,高低错落有致,大者有七八亩、小者仅有一尺多宽,往往一坡就有数十甚至几百亩,离村庄就近的地方仍种着庄稼,偏远的地方则栽种着林木、果树等。一些年代久远,自然损毁严重的则早已废弃。
“梯田主要集中在府店镇的史家窑、佛光、东窑、来定、安乐、柏峪、杏沟、杨窑、曹窑、车李、任窑、牛窑等村庄,这些地方紧靠嵩山,有着天然的条件。”史家窑村退休教师、已82岁的史建民说,史家祖先大约在600年前因生活所迫从偃师老城迁徙至此,定居后垦荒种地垒梯田,随着族人越来越多,人们需要吃喝生存,梯田也就慢慢从房前开到了屋后,从山下开到了山上,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
史建民说,小时侯他也很好奇,梯田到底是哪个年代留下的杰作,经历了多少年历史,上了岁数的老人曾给他讲过,那时侯的梯田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由于缺乏史料左证,但结合偃师历史文化以及当地年长人的口口相传,基本有个大致的历史时间。史建民介绍,在佛光村,有个寺庙叫佛光寺,说明彼时已有人类在此居住,而佛光寺的历史比少林寺还要早,从这方面可以推断梯田的形成历史至少上千年了。
保护,希望成为农耕文明“活化石”
“梯田是人类适应大自然,顺势而为的耕作方式,这么一种耕作方式让人类文明创作出大地上的精美画作。”采访中,张红喜告诉记者。
张红喜是偃师当地人,对这处原始梯田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梯田的历史渊源曾做过走访和调查。“梯田的位置非常特殊,就在嵩山72峰中最西的香炉峰脚下,全部算下来总面积估计有上万亩。但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以及劳作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工作了,而春种秋收全靠人力,留守的老人又无能为力,最终导致慢慢荒芜。”张红喜说。
原汁原味地展现这里的农耕文明迫在眉睫。2015年,张红喜自筹资金承包下了位于史家窑等村的300多亩梯田。因坐落位置恰似一只探头的金龟,遂取名金龟岭。除了修复部分自然毁坏的梯田,还种植了连翘、核桃、桃、李、杏等,搞了林下养殖。并开发了自然课堂、露营等研学、休闲项目。
此处梯田连片集中,或隐约山腰,或藏身树林,或暴露岭头,颇为壮观。特别是到了夏季,这里空气湿润, 雾气蒸腾,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置身其中如临人间仙境。
作为人类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张红喜希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金龟岭梯田成为中原农耕文明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