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 栗倩张睿通讯员 吴静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按照河南省卫健委统一安排,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国俊副院长带领该院307名医护人员驰援上海,坚守上海张江方舱医院,同心守“沪”。医疗队抵达上海后,于4月3日当晚就召开了医疗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将医生分五个治疗小组,确定医疗小组组长分别为许爱国、孙长宇、王华启、程瑞瑞、杨宏富,并明确小组内队员及职责分工。随后,全体队员进入实操培训、方舱救治、核酸采集……一刻没有停歇。郑大一附院的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力守“沪”的决心与信念,治疗一组的队员们用日记记录下了“抗疫进行时”……
许爱国郑大一附院援沪医疗队医疗一组组长
4月4日上海驻地
尽管医疗队的队员们都经验丰富并经过严格培训,但面对方舱现场层出不穷的突发情况,要通过更加严格的培训考核后才能应战。培训前,张国俊副院长传达了河南省委对援沪医疗队的大力支持和医院党委对大家的真情牵挂,要求每一位援沪队员都要做到“警钟长鸣”,做好随时迎战准备,务必做到穿脱防护服“零失误”。
我们要做到“有备无患、精益求精”。作为一组组长,我有义务严格要求他们,也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够平平安安回家。通过多次对本组队员进行穿脱防护服流程培训和考核,通过练细节、练薄弱、练技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个人防护能力、提高业务能力,做好随时奔赴方舱的准备。
4.17日上海驻地
目前上海张江方舱医院在院患者1000余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和合并症患者明显增多,张国俊副院长表示,重型、危重型患者能够早期识别、及时处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早期发现高危患者是预防和控制重症的基础。同时重型/危重型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的救治,是确保医疗安全和方舱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一直奋战在呼吸重症医学一线,我义不容辞来给大家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的评估与救治》的培训。我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预警指标、早期识别重症和危重症高危人群,以及重型/危重型患者出现呼吸、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措施。通过本次的培训提升重症救治水平,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赵玉苗郑大一附院呼吸与重症科主治医师
4月18日上海方舱
这名63岁的乔叔叔是一名来沪务工人员,体胖,持续高热,药物治疗后仍反复高热,他的情况引起我们医护人员的特别关注。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考虑患者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可能。由于方舱条件有限,无法完善更全面的检查,为患者申请专家组会诊后建议转至定点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在此期间,方舱内的医护人员多次对该患者进行查看,严格监测该患者生命体征,谨防发生紧急情况。
4月18日下午,接到转院通知的乔叔叔由于身体乏力、疲惫无法自行下楼,且考虑到患者安全问题,我主动承担起护送乔叔叔的任务。乔叔叔的行李虽然不多,但是他身体虚弱,我帮他提着行李,搀扶着他从4楼走到1楼。乔叔叔很感动,嘴里一直说“谢谢,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的救治,说不定我就……”话说不完,他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后来乔叔叔主动跟我们联系,说他在周浦医院住下了,也做过胸部CT检查了,现在一切都好,并再次表示对我们河南医疗队的感谢。面对这样的情况,尽管身体有些疲惫,但我仍然很开心,感到很温暖,作为郑大一附院的医生,我也坚信能够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保障,也一定认真对待每一位方舱患者,希望他们早日康复!
张杨郑大一附院老年呼吸睡眠科主治医师
4.18日晚上海方舱
方舱还住着这样一位特殊的病人,80岁的黄爷爷因外伤卧床,转院至张江方舱医院,右下肢外伤需要每天换药。郑大一附院援沪医护人员知道他的情况后,立刻为他申请换药所需碘伏、辅料等,然而黄爷爷自己行动不便,家属也不会换药,换药成了一个难题。当天是我值班,天气比较闷热,我克服护目镜起雾,视线受阻的困难,想方设法依靠丰富的工作经验,顺利为黄爷爷消毒换药,并完完整整得将伤口用辅料粘贴好。
黄爷爷拉着我说“谢谢你们,谢谢河南医护人员对我的帮忙和照顾,你们辛苦了。有你们在,我安心”。听着黄爷爷的话,我所有的疲惫和辛苦一扫而光。
高志强郑大一附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
4月19日下午上海方舱
景黎君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这位82岁的燕爷爷身患帕金森、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符合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危人群,入舱后得到一附院援沪医疗队的特殊关注。我们一直在积极联系转到定点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今天终于可以转院了,然而燕爷爷行动不便,无法顺利从4楼下至1楼。同时也为了保证燕爷爷的安全,我们援沪医疗队和志愿者小心翼翼得抬着这位燕爷爷,我们还带着指脉氧等监测措施密切关注他的生命体征。燕爷爷和他的家属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对我们赞不绝口,我们也很有成就感,非常高兴能够帮助到他们,也希望他们能够早日康复,回家团圆。有方舱里患者对我们的肯定,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