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7月26日电(记者杨有宗)大到机械设备,小到隔音耳塞,船舶供应市场发展至今已有千亿规模。但长期以来,该行业发展分散、标准不一,导致行业运转效率低、商品退换率高,成为制约航运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6日,记者从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了解到,以上海推出的全国首个《船舶供应服务 物料产品分类与编码要求》地方标准为依据,首批覆盖4大船供物料产品领域的代码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今年年底前将分批推出所有26大类船供物料产品的系列团体标准,全面实现5万余种船供物料产品“一物一码”精准匹配,填补中国在国际船供行业标准制定领域的空白。
(相关资料图)
以船供标准为突破,首创行业标准
国际航运服务领域,5万多种船舶供应物料产品的采购贸易,长期使用的是基于33种分类、6位数字编码规则的国际通用产品参考册,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产品分类和买卖双方信息交换需要,协同效率低。
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董晓玲举例说,每年上海港国际船舶供应产值近300亿元,按编码覆盖不足导致平均出错率15%估算,约价值45亿元的产品需退换货,涉及重复性物流、备货、开具发票等人力物力投入,成本开销巨大。
润通航运总经理黄福宇说,因缺乏认证话语权,大量国内厂商难以获得品牌认可,仅能以代工方式参与国际分工,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下游。随着国际航运业东移及中国制造业大国崛起,国际船舶供应物料产品供应从50年代的基本国外生产已转变为近70%源于中国市场,制定新标准的产业基础和时机均已成熟。
润通航运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船舶供应和船舶技术保障服务的跨国民营企业。其表示,行业标准化程度偏低,一直是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常常因为编码无法准确对应船东所需货物,重复换货、开票等,影响了整个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产品的生产效能和效益。
2021年,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协同业内企业,开展《船舶供应服务 物料产品分类与编码》地方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在充分调研论证、多方全力支持配合下,仅用3个月就完成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得到了行业代表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并作为上海市推出的全国首个船舶供应行业地方标准,于当年12月正式发布,于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在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浦东新区商务委会(航运办)同浦东新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同推动,鼓励和引导船供企业开展与船供地方标准配套的26个《船舶供应物料产品分类代码》系列团体标准的编制。该系列团标的制定,从行业实际应用层面,确保了船舶供应服务体系化标准落地实施。上海市地方标准到一系列团体标准的出台,是推动上海国际船舶供应行业对标国际行业领先,不断推进国际船舶供应行业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成为浦东新区抢占国际航运数字化、智能化高地,提升国际航运话语权的重要支撑。
激活市场主体热情 加快行业规范自律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航运办)对船供行业的服务能力升级进行了长时间调研。浦东新区商务委牵头成立标准化工作组,润通、富狮特等数家行业重点企业与标准化专家共同参与,开展船舶供应物料产品分类与编码方面的研究。
业内人士介绍,该地方标准的出台及团体标准细则发布,将实质上提升船供企业的服务品质、上下游企业交易的效率。完成上海国际船舶物料供应产品标准化的数据库,有利于中国船舶服务企业在新一轮航运服务全球数字化转型中抢占先机,是行业数字化新基建的重要基础。
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潘柯良提出,目前,我国标准化体系由过去主要是政府类标准单一供给(也就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转变为政府类标准和市场类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二元供给结构,激活了市场主体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热情。
董晓玲介绍,本次提出5层11位编码规则,将适度兼容我国海关HS编码(目前10位编码,1223类,17790目)和税务编码(10位码)。下阶段,进一步与海关、税务等部门对接合作,实现标准编码规则的全面对接,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船供物料申报,帮助政府部门用数字化手段更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政策实施,让出口退税更加便利化。下一步将在业界深入推广应用,吸引更多船供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在引领区集聚和发展。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长徐凯表示,浦东新区为了增强数字科技与港航产业融合发展,将配套建设智慧航运数据标准体系,支持航运物流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启动《航运大数据分类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的编制研究,并将围绕实验室航运数据开放目录、航运数据分级保护目录、航运数据安全合规等基础标准,通过地标、团标、行标等多种形式灵活推进。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章煦春表示,世界各国都在密集出台新的监管措施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监管,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航运企业应高度重视数据合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