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银行系公募基金或再添新军。日前,苏州银行递交《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相关材料,拟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申报材料已获证监会接收。
(资料图)
业内人士认为,苏州银行入局或许只是开始,未来将有更多商业银行加入申请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银行系基金公司的集中成立,还要回溯到2013年。
在公募行业,银行系基金公司是规模仅次于券商系基金公司的一个谱系。尽管银行系基金公司数量并不多,但整体发展势头较为迅猛,规模已不可小觑。
银行系基金再开闸
苏州银行申请设立基金公司,被视为银行系基金公司再度开闸的标志。
两年前,苏州银行就明确提出要推动设立合资公募基金公司。今年3月,苏州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发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议案,同意联合发起设立合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苏州银行拟持股比例为55%。同月,苏州银行获基金托管资格。
截至今年6月底,苏州银行及控股子公司资产总额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5057.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27.18亿元、增幅11.64%;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9.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4亿元、增幅8.05%;实现净利润22.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3亿元、增幅22.41%。
此前,银行系基金公司有过三波组建高潮。
2005年2月,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而当时发布管理办法的背景是落实“国九条”,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提振股市。管理办法发布数月之后,监管部门确定了进行试点的商业银行名单。
首批参与试点的都是国有大行。2005年7月,工银瑞信成立,大股东工商银行成为了首家组建基金公司的银行机构。此后,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组建了建信基金和交银施罗德。
试点两年之后,迎来第二波银行系基金公司组建高峰。
浦银安盛是国内第4家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开闸。
除了浦银安盛,农银汇理、民生加银亦相继成立。与此同时,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通过类似的方式,接手了旗下券商所控股的基金公司。此外,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带有银行系的影子。比如,大华银行参股的平安大华,以及中国邮政集团参股的中邮创业。
2012年开始,城商行5家试点银行陆续开闸设立基金公司。北京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等5家城商行,陆续被选为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第三批试点银行。此后,中加基金、兴业基金、上银基金、鑫元基金、永赢基金相继成立。
2016年获批的恒生前海,大股东为恒生银行,也被视为银行系基金公司再度扩容。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该基金公司的设立有较为特殊的背景,并不具备代表性。在恒生前海之后,多年未见商业银行提交申请设立公募基金。
招商基金规模居首
银行系基金公司的规模龙头,数度易主。
第一家脱颖而出的银行系基金公司是交银施罗德。2009年,成立仅4年的交银施罗德规模就进入行业前十,成为首家进入第一梯队的银行系基金公司。
而领跑最久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当属“宇宙行”旗下的工银瑞信。2017年,在一只规模高达900亿的“巨无霸”基金的加持下,工银瑞信成为公募行业非货规模冠军。
复盘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发展历程,2016年,是银行系基金公司最为火爆的年份。当年,在规模前十大基金公司中,银行系基金公司就占据4席,存在感达到峰值。这一年的市场环境较为特殊,该年度A股权益类产品在各类基金汇总收益垫底,债基成为公募扩容的主力军。而银行系基金公司较为独特的资源禀赋,让其成为2016年的大赢家。
伴随招商银行在托管及代销业务上的发力,招商银行在代销业务上逐渐完成了对于工商银行的反超,招商基金的排名也不断攀升。截至2022年6月末,招商基金非货规模为5883亿元,已超过工银瑞信的4512亿元。
银行系基金公司在基金业常被视为“富二代”,这与银行渠道强大的销售能力有直接关系。相对而言,银行系基金公司往往被认为市场化程度较弱,普遍出现了“债强股弱”的格局。
事实上,银行系基金公司中,也有权益标签较为明显的公司。与其他银行系基金公司相比,交银施罗德的权益基金占比最高。交银施罗德成立之初,便以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迅速跻身第一梯队。2010年之后,交银施罗德一度陷入停滞,2015年后又开启新一轮高速增长。在这轮增长中,除主动权益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外,宝宝类货币基金的推出,以及定制型公募债基金,都是交银施罗德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