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行业24年的历程中,发展不顺的基金公司并不少。但如果要从所经历的“波折”来看,很难有基金公司能与国金基金比肩。
近期,国金证券公告称,公司已接手涌金投资转让的2%国金基金股权,持股比例上升至51%。
目前来看,国金基金的现状并不乐观。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国金证券2018年至2021年年报发现,近5年,国金证券旗下的国金基金在2017年、2018年、2021年这三年亏损严重,分别亏损2249.63万元、6967.95万元、2789.59万元。国金基金目前仍在盈亏平衡线挣扎。
(相关资料图)
公募行业中不乏通过两轮牛市“逆袭”的案例,却未在国金基金身上上演。这家堪称行业中最为坎坷的基金公司,仍未从昔日的阴影中完全走出。
成立即亏损过亿
早在2007年,公募基金被当成优质资产。彼时,就有基金公司48%的股权拍出63.2亿元天价,打破了基金公司股权拍卖总价及单价纪录。
国金基金的故事,也缘起于2007年。2007年7月,在大牛市的氛围中,国金基金开始筹备。然而,2008年4月,“涌金系”实控人魏东自杀,而国金证券是“涌金系”旗下最为优质的金融资产,国金基金的公募征程在筹备期便蒙上了阴影。
2008年11月,国金基金通过证监会现场检查。然而,变数接踵而来。2009年5月,拟任董事长雷波被带走。
在寸土寸金的金融街,国金基金的筹备组几十号人,在泰康国际大厦一等就是3年。2011年年末,国金基金终于拿到了批文。
漫长的筹备期,消耗的不仅是士气,还有真金白银。国金证券2011年年报显示,国金基金(彼时名称为国金通用)2011年的净利润为-1.34亿元,几乎将当初四家股东投入的1.6亿元全部亏掉。
还没开门迎客,便面临弹尽援绝的风险。截至2011年末,国金基金总资产仅剩2738.61万元。不得以,2012年三季末,国金基金进行了一轮增资。这一轮增资的1.2亿元缓解了国金基金的燃眉之急,却也暴露出了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的预期不一致。其中,位列公司第二大股东的中国通用缺席本次增资。
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公募基金募集困难,国金基金的首只基金面临难产。2012年8月28日,国金基金旗下首只基金国鑫灵活配置混合型发起式基金正式成立,首募规模1.79亿元。发起式基金规避了新基金首发2亿元的门槛,但也暴露出了部分股东对于国金基金缺乏热情。
大股东国金证券原本计划认购1000万元,但由于证监会规定“持有一种权益类证券的市值与其总市值的比例不得超过5%”,最终国金证券仅认购200万元,小股东宝新能源认购了650万元,而苏州地产和中国通用均未参与首只基金的认购。
成立之后的国金基金,亏损逐渐收窄。2012年、2013年的亏损分别为4575.13万元和2682.01万元。不过,持续的亏损让2012年的这轮增资消耗殆尽,2018年几大股东再次增资8000万元,国金基金注册资本增至3.6亿元。
规模长不大“魔咒”
国金基金成立之初,便受“投研裁员”传闻困扰。
首只基金首募规模偏低,也让投研的成本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国金国鑫成立之后的一年里,份额不断缩水,从2012年三季末的1.79亿份,下降到2013年二季末的0.58亿份。
处于困境中的国金基金,并未放弃扩充产品线的尝试。2013年三季度,国金沪深300指数增强发行,玩起了当时最为流行的分级。2013年四季度,又发行了首只货币基金。此后,又发行了债券分级产品。
不过,当时的发行环境对于小型公司并不友好。在2014年二季度之前,尽管旗下有了多只基金产品,但总规模一直在10亿元以下。
2014年二季度,又开始追货币基金的风,新发的国金金腾通货币A在二季末规模为27.71亿元,撑起了主要规模。2014年三季度,又发了一个14.49亿元的保本产品。
2015年上半年的短暂牛市,让国金基金的规模屡次突破。权益基金规模在2015年二季末达到了67亿元,货币基金规模则在2015年三季末一度达到298亿元。
回头来看,这是国金基金成立以来的“高光时刻”。此后,不断有坏消息传来。最为悲催的是国金鑫运,其成立于2015年6月24日,12月14日便宣告清盘,创下了基金从诞生到清盘的最短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首募规模高达25.44亿元,结果一个季度便只剩下141.09万元。巨额赎回的原因很简单,国金鑫运成立之初被定位为一只专职打新的基金,但随着7月份的IPO暂停,打新基金无新可打。
复盘国金基金的发展历程,其在2015年的短暂牛市一度有所斩获。然而,在2019年以来的公募牛市中,其堪称全程缺席。截止2022年二季末,国金基金旗下股混基金规模仅为25亿元。
投研的轮回
国金基金也曾尝试用员工持股的方式,试图留住核心员工。2021年,证监会官网挂出《关于核准国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股权的批复》,国金基金第四大股东——涌金投资控股将其持有的5%股份转让给三个员工持股平台,国金基金旗下多名核心骨干股权激励得以实现。
国金国鑫的规模起伏,是国金基金权益投资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只发起式基金,其首募规模不到2亿元,而后规模一度高达27.33亿元,2022年三季末的规模又回到了0.9亿元。
9月24日,国金基金一口气披露了7则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国金基金主动权益总监张航卸任全部基金,涉及基金14只。在其任期内,14只基金仅有4只盈利。
事实上,国金国鑫曾经有过神来之笔。时至2015年二季末,国金国鑫的股票仓位由当年一季度末的69.48%猛降至2.90%,现金占净值比由13.85%猛增至43.99%。而在2016年,股票仓位由2015年底的9.81%猛增至88.46%,抓住了当年的反弹。
国金国鑫的这一波操作,不仅躲过了2015年6月、8月的“千股跌停”,也远离了2016年1月份的“熔断”。在市场高点砍掉股票仓位转向打新策略的“神操作”,也让基金经理徐艳芳一度成为市场颇为关注的基金经理。
彼时的基金经理徐艳芳,在2019年以后已经不再管理权益基金,回归了固收“老本行”。值得注意的是,国金国鑫曾经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业绩持续跻身同类基金前1/4,三年期业绩一度位列全行业第一,却并未获得资金青睐,国金国鑫规模持续下滑。
作为一家成立超过10年的基金公司,国金基金显然未给股东带来可观的财务回报,投研品牌也颇为孱弱。国金证券未来如何重整这张得来不易的基金牌照,仍有待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