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上海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的《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22)》指出,数字均等化不仅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信息社会建设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资料图片)
这一报告比较了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均等化程度,以数据的形式印证了全球范围内严重的数字不均等现象,认为消除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均等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需面对的全球性课题。
这一报告发现,数字均等化既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在各类经济体中,小型经济体更容易实现均衡发展,数字均等化程度普遍较高,尤其是类似新加坡的城市型发达经济体;数字均等化程度与经济发达程度息息相关,相对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和地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更加均衡,数字均等化程度更高;人口老龄化、女性社会地位、社会习俗等因素,成为制约数字均等化的社会问题。
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均等,这一报告提出了六方面建议:
一是明确数字均等化的基本发展原则。在重大的数字化政策制定和项目建设时,必须强调数字均等理念,充分考虑如何让老年人、女性、残疾人、低收入者等数字弱势群体能充分平等地参与数字化进程、享受数字红利,并明确数字均等化的具体目标、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二是促进数字化政策制定中的全民参与。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平台、数字应用建设项目,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让公众充分了解其背景、目标、内容、风险以及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在相关的政策、规划、项目决策过程中,应当充分吸引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老年人、女性、残疾人、低收入者等群体参与,了解他们在使用数字化设施和应用中的感受及存在的困难,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三是保持民众对使用数字化的选择权。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政府和社会都应当尊重民众的选择权,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数字化操作能力以及身体状况、偏好等,选择最适合的行为方式和获得服务的渠道。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部门、企业、社会机构,应当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线下服务渠道,使那些使用数字化存在障碍的社会群体仍能以传统方式获得服务;各类数字服务提供者应针对弱势群体提供多种服务,如针对老年人提供“大体字版”界面、针对低网速场景提供简化版等。
四是建立促进数字均等的综合保障体系:普及数字化教育,各国应将基本的数字素养纳入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课程,同时为老年人、女性、残疾人、低收入者等群体提供公益培训,提升弱势人群安全参与在线活动所需的技能;各国应当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引导或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等方式,不断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实现人人可负担的网络服务;加强数字内容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创建和提供专业针对老年人、女性、残疾人、低收入者等群体的数字内容和服务,帮助他们利用网络改善自身生活质量。
五是加快推动服务能力更强的新兴技术并充分利用,消除数字鸿沟。例如,在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方面,通过发展卫星互联网解决偏远地区民众上网问题;在数字服务提供方面,引导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各类具备适老化功能的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环等产品;利用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技术增强网络使用特别是网络支付的安全性,从而让许多不愿上网的群体也能安全地享受各类数字服务。
六是加强数字均等目标进展的监测与评估,不断调整和优化数字化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方式,确保目标的实现。尤其要吸收各类数字弱势群体参与监测与评估工作,将其使用感受和结果作为监测与评估结果的主要依据。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丁波涛介绍,数字均等,指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数字化带来的红利,与其对应的是“数字鸿沟”。数字均等化主要包括数字接入均等化、数字使用均等化和数字能力均等化三个方面。依据国际电联、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相关数据,《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22)》建立了数字均等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从性别、年龄、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以及由网络接入、经济、教育等因素构成的数字鸿沟等角度,对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数字均等化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从区域来看,欧洲数字均等指数平均值最高,其后依次为亚洲、南美洲、中北美洲和非洲。《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22)》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蓝皮书的形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