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王韶卿 程维康 徐宁宁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北京时间2月4日10时42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大地逐渐苏醒,万物开始复苏,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作是一年的开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知道吗,二十四节气诞生在中原地区。
间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的背后,可是藏着很多奥秘。比如:二十四节气诞生于中原地区。立春时,很多地方还会有“打春牛”的习俗,这是为什么呢?
二十四节气为何诞生在中原
“天”这个字,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因而对“天”有着特别的关注。他们把日出日落与农作物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发现了太阳运转的周期性规律,并将其总结成服务农业生产的历法,也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吕宏军介绍说,二十四节气诞生在中原地区,有着多方面原因:
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四季分明,这为制定二十四节气奠定了坚实的气象基础;
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发达,农业的兴盛,使人们积极探寻指导农业生产的规律,催生了历法的制定;
从区位来看,中原地区自古就被称为“天地之中”,居于国家中心地带,区位优势使它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此制定历法具有更广泛的辐射性。
“中国之所以有发达的农业,二十四节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吕宏军说,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使中国农业生产有了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已沿用2000多年。2016年,更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二十四节气如何确立
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告成村的登封观星台,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古代天文活动的中心。这里保存有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两处天文文物。
周公测景台是当年周公测日影、验四时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遗迹;观星台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中国古代验证和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场所。
登封市文化馆馆长闫松涛介绍说,在早期先民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天地之中心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登封。登封之所以会成为“天地之中”,与告成镇的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密不可分。
周公用圭表测影,观测太阳的运行轨迹,确定古阳城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
确定天地之中后,周公又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从而使“春”、“夏”、“秋”、“冬”四时得以划定。
战国时期,人们又确立了八个节气,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到了秦汉,二十四节气正式定名,并从两汉开始从中原传播开来,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普遍使用的农耕补充历法。
闫松涛说,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独创的文化遗产,本质上是总结一年中自然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中国古代,上个农历正月初一到下个正月初一谓之年,上个立春到下个立春谓之岁。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被称为岁始。到了这一天,就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已开启。
立春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又有哪些习俗?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自秦汉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之日迎春的习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立春之后天气回暖,万物复苏。在人们心中,春意味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吕宏军介绍,在古代,立春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引春牛而击之”,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这在民间又称为打春牛、“鞭土牛”。
“打春牛需要打三鞭,同时还要喊出三句话,一打风调雨顺,二打五谷丰登,三打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吕宏军说,打春牛之后还有抢春的风俗。把土牛打碎后,人们会争着把土搬撒到自己的田里,这叫做抢春。后来,中原地区用秸秆和纸扎糊成“春牛”,并在腹中装满五谷杂粮、红枣、核桃等干果,纸牛被抽打碎裂后,孩子们争抢而食,形成“抢春”的又一种习俗。
除“打春牛”外,立春日还有咬春的习俗,这一天讲究吃萝卜或生菜,还有葱、蒜、芥、姜、韭拼成“五辛盘”(“春盘”),既象征着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又表达着对来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期盼。
总的来说,立春作为一年好年景的开始,被人们赋予了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