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费率“价格战”,就像迈入三伏天的气温,热度持续上升。
6月以来,至少有10家银行理财公司公告调降费率,包括固定管理费、产品赎回费等。甚至还有理财公司喊出“零费率”,调降主力是股份行和城商行的理财子公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于理财公司密集调降费率,受访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短期内理财公司吸引投资者的措施之一。一方面,降费是监管层所鼓励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希望投资者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维持理财规模。
不过,也有银行资管行业人士表示,这是一种营销噱头,投资者目前对费率并不敏感,本质是理财市场“内卷”的体现。要维系理财市场规模并保持增长,最终考验的是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也就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费率竞相打折
7月6日,上银理财公告,自13日起上银理财“净享利”系列开放式理财产品(6个月)的固定投资管理费及销售管理费进行优惠,其中固定投资管理费由0.6%/年下调至0.2%/年,销售管理费由0.6%/年下调至0.05%/年。
不只是上银理财。记者梳理来看,6月以来,招银理财、广银理财、光大理财、华夏理财、兴银理财、中银理财、宁银理财、南银理财等至少10家理财公司相继调降费率,且调降力度不小,部分理财公司甚至阶段性搞出“零费率”。例如,光大理财阳光碧乐活21号产品A类份额,自7月6日起销售服务费为0%。
理财公司近期密集降费,主要原因是受季末时点因素影响。“主要与6月末理财、存款规模之争有一定关系。”一家头部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季末往往也是银行存款的考核时点。
国金证券发布的固收报告称,为应对较大的存款压力,银行通常选择停发部分理财产品,引导到期理财资金回表以满足存款的需要。
另一方面,受去年两轮“破净潮”余波影响,投资者信心有待恢复,操作风格仍然偏保守。上述头部理财公司人士表示,当下特定阶段的让费,主要是希望在震荡市场中重振投资者信心,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费率降低,投资者承担的投资成本也随之降低,投资体验会好一些。
这些降费行为,大多为阶段性活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费率下调是短期内理财公司吸引投资者的措施之一。“下调费率,传递出理财公司对自身投资能力和市场发展的信心,对投资者来说投资成本有所降低,等于变相增加投资的收益。”董希淼说。
稳规模仍有压力
受益于上半年债券牛市,理财市场净值回涨,规模较去年末已企稳回升,但保规模的压力并未消退。
特别是面临跨季的6月,理财存量规模会有季节性缩量。国盛证券根据普益理财数据估算,6月底净值型理财存续规模估计为24.3万亿元,较5月减少8662亿元,降幅略高于过去两年同期。分产品看,主要是现金管理类规模大幅下降,6月现金管理类规模下降6074亿元,这其中不乏债市震荡理财净值波动带来的赎回影响;固定收益类产品下降2142亿元。
一家城商行资管部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半年该行理财规模基本没降,但也没有新增。“主要是现金管理产品规模降得厉害,受(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新规影响,投资范围受限,收益率受影响比较大,所以规模一直在降,现在较顶峰时期降了50多亿元。幸亏有其他封闭式产品顶上。”
对于部分较晚开业的理财公司而言,压力不只来自于保规模,还来自于向头部追赶的挑战。一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人士年初向记者透露,今年公司规模考核目标要求比去年增加了30%至40%。
规模增量目标叠加同业竞争压力,理财公司上半年拓展代销渠道动作频频,不仅借力同业,还将渠道下沉至县域农商行。例如,7月5日,兴银理财公布6家新增代理销售机构名单,其中5家为农商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诸如宁银理财、南银理财等都与农商行建立代销关系。
“理财子公司都在拓展代销渠道。渠道如果给力,对于增加规模还是有效的。”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今年理财产品不好卖,现在客户基本都还“心有余悸”,偏向于存款而不买理财。
考验投研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净值化以来,能不能稳住规模并保持增长,费率或渠道并非关键因素。
长期来看,合理的费率设计能够促使管理人坚持“投资者利益至上”,并激发主动管理能力。但理财产品要真正受到投资者认可,愿意“买买买” 并长期持有,最终考验的是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直白来说,就是收益率。
招商银行财富管理平台人士向记者表示,要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还需要行业各个参与主体形成合力,提升投研能力,不断完善投资者教育和陪伴工作,提升收益率,为客户创造价值。
这实际上也是当下行业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
董希淼提醒说,费率高低不应该成为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关键因素,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风险偏好、主动性需求、可投资资产等各种因素来进行综合的资产配置。在资产配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费率高低只是众多因素之一 ,并非关键的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