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至今已有半个多月的时间,记者走访西宁市各中小学校,不少家长、学生、教师已经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双减”带来的变化——
学校课后服务多了,学生在校时间长了;作业少了,且很多作业能在学校完成;孩子回家能读一些喜欢的课外书,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了。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西宁全面排查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招生规模、预收费等情况,全市210家校外培训机构已于8月9日全部暂停线下培训,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完成课程退费1077.3万元。
很多教师、家长都为这一举措拍手叫好。多位家长和教师表示,“双减”不只是学校一家的事情,只有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的相关体系,孩子们才能健康、科学成才。“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竞争、拼搏的过程,合理的压力反而能促进学生成长。我们反对的是无视孩子成长规律,打着教育旗号贩卖教育焦虑的不良机构,我们期望的是真正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初心。”
然而,记者采访时,不少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也提出一些担忧和疑虑:“双减”之下,课堂质量和效率靠什么来检验?既要减少学校作业,又要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学校该如何应对“双减”带来的挑战?新政策已经落地,目前,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如何?
课堂质量和效率靠什么来检验?
“双减”政策落地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到底应该怎么减才能切实做到减负提质?西宁市教育局相关人员介绍说,减负并非“放养”,就是要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将作业由简单课程延伸的功能,转向实现“作业育人”和“过程评价”的双重功能。
城西区教育局教研室一位负责人说,减负的本质是为了提质,这就要求教师会布置作业,要提高作业的整体质量,在批改作业过程当中能看到孩子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
“向课堂内40分钟要质量,在好课堂发现好教师,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些教师的经验去研究高质量、少而精的作业。”该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城西区很多教师带来了新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方案,通过与教研组的交流研讨,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学科类作业辅导的效果。
除此之外,课堂质量和效率还会在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显现出来。据了解,该监测每年一次,每次两个学科。教学质量如何?学生成绩如何?会在监测中一目了然。
如何应对“双减”带来的挑战?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科类课外培训班被叫停,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学校该如何应对“双减”带来的挑战?
16时30分,原本这个时间段是小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近日,记者在城中区几所学校看到,孩子们已经在各班开始了课后服务。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6时30分至17时30分,为静态管理时段,这一时间段,学生可以做作业;17时30分至18时30分为动态管理时段,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挑选一些课程进行学习。
这位班主任说,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作业,现在周三不布置家庭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开展课外阅读、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目前,西宁市主城区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为65%,湟中区、大通县、湟源县学生参与率为31%。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教研室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参与率有上升的趋势,刚开始很多家长持观望态度,随着学生的认可度提高,参加课后服务的孩子越来越多。
建议:提高经费标准保障教师待遇
这是否意味着学校、教师的压力增大?城西区一小学一位体育老师告诉记者,以前体育、美术、英语课程相对轻松些,但课后服务开始后,每周有18节课。“一周五天,有三天会加班,辅导完孩子们回到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
对此,多位教育工作者表示,对于教师而言,提供课后服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都属于教师教书育人所要承担和履行的具体职责,而当前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是那些超出教师本职范围的非教学类负担。
各类数据填报、各类会议,甚至各类打卡任务……采访中,很多教师认为非教学任务占据了过多时间,消磨了对教育的热情。
除此之外,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的政协委员建议,教师要在专业能力素质方面有所提升,切实提高“教学效能”。同时,适时提高教师的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标准,保障教师待遇,并且通过社会购买满足高质量课后服务需求,减轻教师负担。 (记者 张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