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张欣 记者 林焕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中远期的重要发展目标。随着各项政策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进展。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为“碳达峰”“碳中和”出谋划策。
钟茂初调研发现,现实发展中,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苗头和可能的风险。比如,片面强调发展低碳产业、削减高碳产业,可能影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目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低碳产业无序发展,可能引发多方面风险。单纯从生产领域推进“双碳”目标,缺乏从消费领域倒逼绿色低碳转型的诱导机制。对“双碳”目标认识存在误区,可能误导碳投资、碳金融的发展方向。低碳环保政策措施缺乏对经济合理性、民生承受力的综合考量,造成低碳环保与经济民生的顾此失彼。
对此,钟茂初提出,改变以往主观规定“低碳产业”“环保产业”名录并大力支持的政策思路,重新界定政策支持的目标对象,形成发展低碳产能与削减高碳产能的“挂钩机制”。宏观政策层面积极探索消费领域的碳减排机制,试点“消费碳额度”(消费碳票)制度。在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时,也应同步考虑“消费碳票”交易市场的试点。可先行针对住房的“消费碳票”进行市场交易试点,试点取得成效后,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更多消费品领域,为全面“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探索有效路径。
钟茂初建议,明确“双碳”目标的政策,以“持续碳减排”为根本目标,以“碳排放额度”为核心工具,以“新旧产能替代”“全产业链碳效率提升”为根本的考量依据。此外,为解决低碳环保政策措施没有兼顾经济合理性、民生承受力的问题,钟茂初提出,与经济项目、经济政策事前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相对应,低碳环保政策出台前也应进行经济—民生影响评估,以作出经济—民生—生态的平衡性决策;低碳环保相关的治理,应追求长效机制,一般不作短期性的目标考核,以避免基层部门采取不考虑经济合理性和民生影响的短促减排措施等。
作者:林焕新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