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董鲁皖龙)“而当前高校和社会相互融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与国民教育培养体系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表示。
施大宁认为,一是全国青少年训练和竞赛工作多头管理,有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两大系统,两条竞赛链各自相对独立,缺乏科学有效的统合。二是目前的管理体制,导致在一些赛事中,主办方对参赛运动员资格设置限制性条件,一些参加“限定性赛事”的学生只有成为“职业”运动员才是唯一出路。
对此,施大宁建议,一是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体教融合、责任明确、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由教育部门牵头抓总,体育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支持和配合学校体育的发展。二是“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各类体育赛事。由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共同构建全国统一的赛事体系和运动员注册平台。取消各类竞赛关于参赛运动员资格的限制,适龄青少年均可参加各类竞赛。三是建议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转型发展。一方面,教育部门负责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师资科学训练水平,让普通中小学校成为发现、挖掘和培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完成运动兴趣爱好养成、基础技能培养以及运动选材等任务。另一方面,将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转设成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或俱乐部),着力培育精英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作者:董鲁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