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县教师编制是按照2003年编制标准执行,2003年以来全县教师编制一直未增加,而学生总数却大幅增长。现有编制不能满足我县教育发展需要。”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履职期间,曾牵头在河南某县进行一项关于城镇中小学教师编制的调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当地城镇中小学“大量编制外用工,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今年两会,张志勇特别就此问题带来了相关议案。
近年来,受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影响,我国学龄人口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从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流动的趋势不断加强,大中城市、县城教育人口快速增加,形成乡村学校“生少师多”局面,而这些学校超编的教师,因各种原因却无法从学龄人口流出地区有效转移到城镇地区,导致城镇中小学不得不大量编外用工,给城镇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越来越大的困难和挑战。
“城镇中小学编外用工现象越来越严重,且编外教师工资待遇低、稳定性差。”同样关心城镇中小学教师编制短缺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惠玲表示,这一现状导致编外教师思想不稳定、流动性大,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持续提高教育质量的时代要求。
张志勇表示,地方教育部门呼吁高度重视城镇中小学编制外大量使用教师问题,认为这种局面不仅影响教师队伍稳定和长远建设,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而且长期下去这类教师规模越来越大,可能会“积重难返”。
为此,两位心系教育的代表、委员都建议,国家应适应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需要,从战略高度完善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用三至五年时间解决城镇中小学教师编制短缺问题。
“现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国家标准执行的是2001年的城市标准。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增设了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10多门课程;新一轮高考改革,推动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带来‘小班化’和‘走班教学’改革趋势,都需要增配适量教师。”孙惠玲说,当前亟须出台教师编制新标准。
同时,孙惠玲还建议建立“省级统筹、市域调控、县级使用”的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根据学龄人口流动趋势,加大县域、市域间教师编制调控力度,“比如可以由市级统筹分散闲置编制资源,盘活市属高校、其他事业单位现有空编,建立编制‘周转池’,及时向急需区域、学校定向定量投放”。
张志勇也建议,通过优化教师编制核定周期,健全教师编制年度统筹制度,建立教师编制资源刚性管理制度等措施,逐步扩充城镇中小学教师编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生数量增长情况,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核定全省编制总量,建议调整周期不得超过3年。同时,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求,实行按年度统筹调配县区内学校编制分配使用计划,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张志勇说。
针对编内编外教师待遇差距过大的问题,两位代表委员还建议,用三至五年时间,逐步做到编外教师与编内教师在工资待遇、各种津补贴、奖励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同工同酬,以稳定编外教师队伍。
“编制外使用的这一部分教师虽然能够缓解燃眉之急,但存在准入制度不规范、待遇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不能满足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要求。”张志勇表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中国教师报》2022年03月09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