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怎样给学生上好阅读课”“怎么做阅读笔记”“如何培养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品味”……今年年初,中国教育报联合商务印书馆,共同推出了七节异彩纷呈的“2020年度推动读书人物‘阅读诊断’公益直播课”。一日一课,连播一周,令人大呼过瘾。
所选主题,无不取于师生、家校、亲子在阅读实践中的疑难杂症,可谓直面现实,也直抵人心;所选人物,均是教育阅读界的翘楚,或躬耕学坛,或投身行政,或致力课堂,绝活迭出,各领风骚。
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有一个“名著梦”,只是惦念有余,而行动不足。博通百家的刘笑天老师,借何兆武先生之口,提出“兴之所至,自由读书”的化解方案,并以鲁迅“随手抓书”的趣例佐证。对此,倒心有戚戚。读名经重典,首在兴味,次在方法,否则难有所成。
兴味在刘波老师的眼里,就是一种阅读品格。“看伟大的书,人的精力只有那么多,何必浪费在那些不入流的作品,耍小聪明,最没意思。”(赵萝蕤语)刘老师建议每个人“形成合理的阅读结构”,从技能到认知,再到修养,可次第而登,也可兼顾并举。当然,最难的还是一以贯之、方得始终的坚持精神。他介绍自己所从事的“啃读挑战”项目,把阅读作为一场“阳谋”,一份“契约”,一次“绩效”,在精神共同体的建设中,塑就品格的阅读力场。如此特立独行之举,叫人艳羡,催人奋进。
相比于“啃读挑战”的雄心,吴欣歆老师“笔记四法”,就是精心、细心的科学代表。比如,读者诸君写论文时,常有“索引困难症”。虽然曾在书中“照面”过某些章句,但等到下笔时,却翻不到出处。如此尴尬多了,就只恨没早点儿学会“摘抄笔记”。而功能强大的提纲笔记,更是把整本书“读”成一纸图表,“制图”的过程,就是一种知识烙印与知识再生产的过程。日久之后,不也成了钱锺书那样的“四脚书橱”吗?
独乐乐不及众乐乐。尤其对教师来说,带动孩子成为小书迷,似乎比本人读书更重要。权友慧老师“抓住关键期、用好激励法、建立奖励制”的“微光”读书社,令人心动;袁卫星老师“有积累、有对话、有链接”的读书策略,及“把学校做成图书馆”的教育信条,结出了累累硕果;林忠玲老师践行新教育的“儿童阅读基本主张”,扎根深,受众广……
在代俊东老师谈管理读书时间时,突然被她一句“读书即教育”触动到。当我们关注“书香保卫战”,改进“减负时代”校园阅读的形式,建立“教师阅读学”时,这一切慧识、行动、意志的拼接,不正是“教育”二字吗?阅读始终是直面人生的,它厚植与成全生命。
愿每一位教师,都汇入这滚滚洪流中来。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23日第9版
作者: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