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蒋亦丰)日前,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单位,共同举办全国首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
会议以“智能时代的德育”为主题,重点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变迁,智能时代的交往、认知方式的变化与价值观的形成,智能时代学校德育的新形势、新特点,智能化综合评价等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副院长高瑞泉提出了探讨德育与信任社会的三个预设。维持信任社会建设从而创造适宜的大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准,包括亲子关系和自然教育,需要建立更符合伦理的人工智能基础,将人工智能塑造得更符合人性。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指出,智能时代的教育需要回应相较其他时代而言“教育价值观”的“变”与“不变”。比如,智能时代理想的好学生需要具备通向智能技术、通向人文艺术、通向天地自然这三大标准。智能时代的“好课堂”需要超越线下课堂的评价标准,思考如何上好线上课堂以及双线融合等形式的课堂。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跃良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知识教学将主要由机器来承担,教师角色将从授业者转变为道德教育者,道德教育将成为未来教师的立身之本。
此外,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还围绕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成长、德育教学中智能技术的参与路径、智能时代的德育样态、智能时代德育的评价机制构建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作者:蒋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