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蕾 吕璐琪 记者 蒋亦丰)近日,浙江财经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收到一封感谢信,感谢该院承担的“水田旱作类耕作层破坏”研究任务为保护耕地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疫情影响下,全球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粮食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亟需对耕地‘非粮化’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研究院院长吴绍华介绍。
徐保根教授牵头成立调研组,带领8名学生到3个省份32个调研点采样,从农民、农业部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手中收集了257份有效问卷,举办了10场大型座谈会。
学生们将挖取剖面所得的实物资料和访谈信息、问卷数据相结合,运用取土化验、数理统计、可拓模型等方法,把耕地“非粮化”类型分为三大类,提出耕地“非粮化”优化管控措施。并结合现行耕地保护政策划定不同功能分区,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差异化的“非粮化”引导与管控措施,避免耕地“非粮化”管控“一刀切”。
“比如,种植茶叶的土地,虽然土壤会酸化,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复耕后对产能影响不大。而围塘养殖的土地,土体构型破坏较大,耕作层被破坏,灌溉排水设施也全部损坏,后期需要进行工程修复。”学生赵正说。
据悉,下乡调研总共历时100多天,调研组专门写了两万多字的报告,提出了区别协同治理“非粮化”的新格局与优化管控策略,呈交给有关部门并获得好评。
作者:蒋亦丰 赵蕾 吕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