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欣赏通识课是高校美育的组成部分,相比其他实践性较强的艺术类课程,因其独有的生动性与灵活性,能在更大程度上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影视艺术作品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艺术教育逐渐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优秀人格的年青一代?这是摆在美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因此很多学校一直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实践中直接用艺术教育代替美育。然而艺术教育与美育并不等同,学校的美育不能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对事物进行形式美的判断上,还应体现在促使青年学生追求真理、开启智慧、净化心灵、调控感情,进而实现修身养性、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因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人对美的兴趣,提高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通过影视作品发现美
能够感知并判断事物的外在形式美是美育的最基本要求,具体包含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建筑造型、产品外观、色彩搭配以及对流行趋势的把握和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同等多个维度。影视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相比传统的绘画、摄影、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让学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反复高频地接触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体系的审美对象,这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回顾影视史上的经典作品,无论是国外的奥斯卡经典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还是国内古装剧《如懿传》《甄嬛传》等,都可以从大量的生活细节中找到不同时代的审美对象。这些通过影视剧展现出的服装、环境场景等审美信息集合,在故事情节的引领下,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牵引观众发现美的眼睛。在影视艺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系统的审美标准融于影视作品的分析中,是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根本体现。
通过影视作品赏析感受和体验美
对人的审美活动而言,美的第二个层面是情感体验。虽然观看任何艺术形式的作品都会伴随着审美活动,但影视作品的欣赏过程有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作用,它能最大限度地唤醒人们的情感感知系统,因此影视欣赏能够快速激发观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观者对美的认知体验。在高校美育过程中,对于非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欣赏影视作品,不必过多纠结于视听语言运用等专业技术层面的内容,而应在欣赏影视作品过程中充分感受、体验、享受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情感体验,通过不断释放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和压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在美育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度强调艺术的技能,也不必将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依据,否则非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独有的魅力,还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要在影视作品欣赏中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观者必须具有与之相应的知识储备,这是欣赏者与被欣赏对象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前提;二是作品能够激发观者的审美兴趣,这是实现情感体验的保证。美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同时还要准备充足的、具有不同审美取向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影视作品之外的东西,在“投其所好”的情境下,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的。
在思辨过程中建立对美的正确认知
美育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功能和目的是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开启智慧,培养德行,修身养性。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影视作品,包含了大量不同人物的品行、性情与处世智慧等。在影视欣赏过程中,除了外在形式感知与情感体验,还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让受教育者建立起健康向上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这也是美育的终极目的。
如何引导青年群体在影视作品欣赏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理解、判断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对作品的正确认知?这是摆在美育工作者面前的核心问题。在信息芜杂和娱乐泛滥的时代,青年群体对美的认知和判断标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优良人格的形成。
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学校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围绕教学对象,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当今新一代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完全不同以往,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常态,在信息资源唾手可得甚至过剩的时代,如何让学生爱上艺术,发挥艺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以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高质量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议题。我们不能再以惯性思维模式思考新一代青年群体的学习方式,也不能依靠以往的教学方式开展当下的教学活动。
对学校美育而言,影视艺术欣赏课的课程设计,以及它在美育中的价值都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值得美育工作者认真研究。
(作者单位系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特别培养项目[编号201608320282]的支持)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17日第9版
作者:孙玉萍 钱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