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系统,大家通过手机就可以查看羊肚菌的生长情况,温度变化、土壤湿度等一目了然。”针对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上刘村羊肚菌种植方式较为传统的情况,7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乡村振兴团队给当地搭建智慧监管平台,为农民送上智慧监管的“新农具”。
暑假期间,广西各高校把科研做在田间地头,用多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商学院“数字促农——智慧监管羊肚菌种植”乡村振兴队前往全州县上刘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上刘村羊肚菌产业振兴进行深入调研。
(资料图片)
此后,“我们利用大数据共通平台做基础,建构羊肚菌农业作业参数化智慧联网,进行农业移植机械自动化效能提升、开发或改良部分机构。同时构建数据库化的种植信息管理模式,通过温度传感器、土壤湿度及酸碱度传感器、空气湿度传感器等传递大棚内部的信息,达到智能监测效果,增强羊肚菌幼苗存活率,降低种植难度、提升平均亩产量。”团队学生范永祥说。
在房屋风貌提升这项工作中,屋顶平改坡因为要损失晾晒功能,村民最为关心。“对于一些房屋,我们是否可以采用平坡结合的方式,既丰富房屋立面造型,又能为村民保留晾晒场地?”在桂林市临桂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学生梁雪琪等同学在实地走访后,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建议。
暑假期间,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师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服务足迹遍布灵川、兴安、阳朔、临桂等县区的35个乡镇、814个村屯,对当地人居环境改善和6.7万余栋房屋的风貌提升提供了技术指导。在兴安县协力村,黄国策等同学巧妙地将一块L形地块进行了动静功能分区,一个区域放置健身器材、儿童玩乐设施,另一个区域搭建凉棚、安装休闲座椅,使得全村风貌焕然一新。
在兴安县胡家洞村,林京松等同学利用旧房子拆下的窗棂、砖瓦以及当地的鹅卵石,用于围墙通透化改造,既节约了成本,又保留了乡村气息。
村民满意,专家点赞。“学校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课程实践——地域性建筑调研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们深入乡村,学有所思、学有所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乡村振兴作了贡献。”学校金奇志高级工程师对此评价说。
广西医科大学把科研做在田间地头,通过智力、人才和技术帮扶开展脱贫地区的药用植物组培技术开发、组培苗生产与栽培等,历经10年探索出适合农村的“摸—种—带”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新路子,构建中药材繁育种植科技创新体。学校创新“校企地联合帮扶”新模式,发挥医科院校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中草药产业帮扶需求,提高了帮扶效率和质量。
甘蔗产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8月,广西大学甘蔗与制糖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泽”润天下项目团队赴广西贵港市、柳州市甘蔗基地和企业开展科技对接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充分调研甘蔗发展掣肘问题,运用专业所长服务地方实际需要,深入甘蔗基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度调研甘蔗长势、田间管理,并据此为当地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建议。
今年暑期,广西80余所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子围绕理论宣讲、党史学习、乡村振兴、发展观察、民族团结等5个方面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获得全国重点团队立项68支、自治区重点团队立项200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冯竹青)
作者:周仕敏 冯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