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十年
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考试科目、考试方式、招生录取方式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完善,高考改革目标初步达成,也促进了教育系统内外的组织变革,推动了教育治理现代化。
【资料图】
调研发现,新高考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科学选拔各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目标的达成。首先,新高考实施选择性考试科目设置方式、“院校+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多元招生录取模式等,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综合评价,体现了促进科学选才的首要价值导向。其次,新高考坚持育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满足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学生具有较高的获得感。新高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了正确的育人导向。最后,新高考逐步规范和减少学生加分政策,加强多元社会参与和社会监督,保障程序公平;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减少学生不能被理想志愿录取而“滑档”的现象,促进了教育机会获得的实质公平。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考试评价、管理体制等多领域的变革,推动了教育治理现代化。
第一,新高考推动高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变革,促进了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重构基础教育教学生态。为适应新高考选考制度,改革省份高中学校实施不同程度的选课走班模式,教学资源丰富的学校可以实现全员分科分层选课走班,改变了传统行政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和交往空间,也对学生的作业管理、班级育人功能、教师队伍的配备等方面都带来改变。同时,为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加强教学资源与学生选课需求的匹配,高中学校逐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排课、信息录入、学生发展测评等,提高了高中学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也将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二,新高考促进招生与培养部门、高校与高中“双高”协作,增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新高考实施统一高考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等多种招生模式,要求有关招生部门提高专业能力;推行并完善平行志愿招生录取,尤其是实施专业导向的志愿填报方式倒逼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新高考生源质量、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挑战;新高考促进了高校招生和培养部门的协作,也促进了高校与高中的联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推动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转变。
第三,新高考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过程中广泛吸纳多元参与,促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专家、一线师生家长代表、社会媒体的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治理现代化。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之前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了多省份调研,形成了专业指导意见,并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借助专家力量研究政策问题、构建政策议程。高考改革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院加强政策解读、模拟志愿填报,积极应对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舆情事件。高考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官方评估、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等高考改革政策评估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将评估结果作为深化改革、科学决策的参考。
高考改革是持续性、长期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过程,改革的效果需要经过更长时间检验。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在更大范围内的推进,教育系统内外部改革难度的增加,稳妥推进高考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20日第9版
作者:王新凤